博物馆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
2016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召开了“让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新闻发布会。这一事件启发人们思考博物馆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处公共文化空间,它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发挥作用和影响力?我们今天所倡导和鼓励的博物馆生活方式又能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和指引?
时尚品——博物馆“挤入”生活圈
五彩缤纷的现代生活,消解着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类选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时间和精力走进博物馆,亲近博物馆。据统计,2015年全国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达七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或许我们再留心观察一下,各大博物馆在节假日时期往往人群熙攘。
一幅博物馆参观图景被描绘出来,其中有家长带着孩子的,有情侣携手相伴的,有三五好友相约的,也有导游带领一群群游客等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里,博物馆似乎已被列为周末休闲、外出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特别是一些世界知名的博物馆,或是凭借其经典建筑,或是其悠久历史,或是其经时代传承下来的顶级藏品等获得极高的赞誉,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文化殿堂。痴迷如一些博物馆的忠实粉丝,甚至构建起了一种“我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的生活状态。
公共品——少数特权到全民惠及
追溯博物馆的历史发展变迁发现,博物馆主要演变于早期的收藏机构,用于皇室、贵族收藏绘画、雕塑等精美艺术品。这一时期博物馆功能相对狭隘,且仅服务于少部分上流社会的人。于普罗大众而言,因了地域距离、时间成本、阶层差距等现实因素,参观博物馆显得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随着一系列社会变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平等主义等思潮的兴起影响着文化领域的变迁。博物馆的面纱逐渐向大众揭开,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着自身的功能与职能。
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建立了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并向大众开放,成为世界第一座公共博物馆。18世纪法国大革命期间,卢浮宫作为法国的国家艺术博物馆向全体公民开放。1905年实业家张謇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江苏南通博物苑。这些举动标志着博物馆逐步走进社会生活,变成人类公共文化的一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博物馆事业进入兴盛期,中国的博物馆数量从300多个增至4000多个,世界博物馆的数量从2万多个增长到5万多个。
而早在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即通过了首个关于博物馆的国际文件《博物馆人人可及最有效做法建议书》,意图保证各行各业的公众能够更大限度地接触到艺术品和博物馆。
中国的博物馆界也在这一过程中持续不断自我改良,颁布了博物馆免费参观政策,将教育功能提至收藏、研究、展示功能的首位,将“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将博物馆的职能拓展到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实体博物馆的发展延伸至数字博物馆乃至更前端的智慧博物馆领域……博物馆不仅变得让现代人触手可及,更以其自身的变革与发展丰富影响着现代人们的文化生活。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全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将从目前29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发展到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年服务观众达到8亿人次。
营养品——博物馆与终身教育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人的生活受到诸如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等因素影响,人们对自我和周遭环境的认识,对社会生活的期许与追求以及对教育的重新认知,都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动而不断进行着更新与丰富,逐渐形成了一套贯穿于人一生学习与成长过程的教育观念体系,终身教育。
1965年,终身教育的概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在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正式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这一概念让人们重新审视教育对于人的作用和意义,将教育的目的从工作提升至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它体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说的,人在满足了对生理、安全、感情低层次的需要之后,随之产生的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更高级需要。
理念的提出让我们认识到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除了应变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更要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塑造人格、发展个性,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满足人生存的精神追求。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人的自我发展的一个重大思想变革。而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作为人类知识与文明的殿堂,珍藏着人类的集体记忆,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在普及民众科学文化知识,启发人类思考,提升人的艺术修养等方面的种种作用,最终助益于全人类文明素质的提升。
对于个体来说,走进博物馆,通过作为“物证”的展品或是策展人解读的展览等媒介形式,搭建起自身与博物馆之间的对话关系,在多元、包容的文化空间里实现平等交流、自由思考,不断塑造并丰富着自身的精神世界。在物质水平不断提升的现代生活中,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显然,博物馆不是一个只来一次两次的地方,它是民众可以进行终身学习的场所。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博物馆以它自有的传播体系潜移默化影响着人的成长与发展,实现博物馆终身教育的功能,同时与前两者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加健全的社会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
必需品——博物馆事业与国家文化战略
2016年11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强调,深化国际合作,推进博物馆事业繁荣发展。中国政府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将博物馆的地位推至发展的巅峰。我们从中不仅窥见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态度和决心,也看到了博物馆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博物馆事业,它的存在与发展已经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看到,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文化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相互影响。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其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等无不向世界述说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其独特性。博物馆恰恰储藏着这些成果与记忆,作为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也作为现代人构建文化认同和树立文化自信的精神空间,更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责任重大、影响深远。它的角色代表着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彰显着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的兴衰关乎民族的兴衰,民族的兴衰则关系着个体的存在。博物馆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通道,帮助我们建立起历史观和使命感,解释我们从哪里来,启示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它已经成为个体完善自身,唤醒自身文化自觉意识,建立国民意识的必需品。面对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态势,我们必须意识到文化兴国,人人有责!
博物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随着不同时期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不尽相同,博物馆之于人的生活的影响和作用相应改变。但是这种变化始终是进步的,是不断服务于人的发展的,也是不断作用于社会的整体发展的。
博物馆这种生活方式,理应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华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