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博物馆与少儿美术教育”高峰论坛

湖南长沙
2018-05-26 14:00 to 2018-05-27 17:30

2018年5月26日-27日,湖南省博物馆在学术报告厅隆重举办“博物馆与少儿美术教育”高峰论坛。此次论坛旨在提升“‘未来-我来”国际少儿绘画展的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推动学界对美术教育的深入研究。

高峰论坛邀请了大英博物馆、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中国少儿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少儿美育机构和博物馆的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了少儿美术教育的意义价值、基本理论以及方式方法,并探究了少儿美术教育与博物馆之间的重要关系。

高峰论坛开幕式由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主持,他认为,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和展示的文化场所,也是学术研究成果、教育理念汇集的重要殿堂。在信息化时代下,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博物馆教育几个方面相结合,共同打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建立国际化的少儿艺术教育平台,是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

  大会发言第一场

关注少儿美育,实现合作共享——湖南省博物馆少儿美术教育实践与未来展望

段晓明(湖南省博物馆)

陈述了博物馆与教育之间的联系,总结了湖南省博物馆的教育理念。综述了过去十年内湖南省博物馆少儿美术教育的实践,包括成立美术教师沙龙,建立馆校合作组织;配合湖南省博物馆结合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自主开发,或与教育局、中小学、幼儿园等机构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辐射面广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美术课题研究,深化馆校合作模式与长沙市教育局合作,开展馆校美术教育合作课题研究;与教育机构合作,让博物馆美术教育“走出去”;从学生美术教材出发,构建博物馆美术特色课。提出了湖南省博物馆在少儿美术教育方面的未来展望。

Opening Children’s Eyes 睁开孩子的眼睛

Irving Finkel(大英博物馆)

叙述了在大英博物馆担任策展人期间鼓励孩子对文物、古代艺术、美术绘画产生兴趣的诸多方法。这包括在展厅为儿童做演讲,如关于亚述雕塑的演讲,指出必须注意的细节;教孩子欣赏雕刻技巧和狩猎场景中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其二,撰写插图儿童书,其中一本是关于大英博物馆里的刘易斯岛国际象棋棋子的故事,里面富有想象力的图画直接采用了创作于12世纪的人物形象。另外一本叫《Alfred和海盗》,插图由一个12岁的女学生Emily Donegan创作,她曾在大英博物馆组织的全国绘画比赛中获奖,这些插图原作此后还在伦敦的格林通年博物馆展出。还有一本正在写作的《拯救世界的生命船》,由艺术家Dylan Giles插图,展示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物和一些证据。

激发创意的博物馆少儿教育

郑勤砚(中央美术学院)

博物馆的藏品文物点燃了想象力的火焰,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的展开极大丰富了博物馆的创造力,激发了更多创意的产生。如何展开博物馆富有创意的教学?博物馆少儿教育中如何运用聚合式思考和放射思考?如何利用博物馆激发创造力?从国内外博物馆教育经验出发,思考博物馆少儿教育的核心所在。

当公共参与变为策划内容——今日·儿童的当代世界

高  鹏(今日美术馆)

阐明了公共教育是美术馆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今日美术馆举办少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初衷是从小培养孩子们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出了今日美术馆举办艺术教育活动的关键词:鲜活、多元、思考、可能性。介绍了他们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项目:今日带你看展览、艺术家工作坊 、“今日艺术+”项目等,这些项目以展览定制课、工作坊、跨学科艺术实验室、表演、艺术节、探访、艺术之旅等形式展现。

Children in Galleries and Museums in the UK
英国博物馆和美术馆中的儿童

Frances Wood(大英博物馆)

介绍了英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鼓励儿童参观的一些措施:一、基于儿童短暂的注意力,鼓励儿童多次、短时间参观博物馆;二、为儿童特殊设计的展览形式;三、给儿童提供一些纸质材料,引导儿童去寻找特定的展品;四、特制印章,电子触摸屏,邀请艺术家或作家常驻等。讨论的几点都旨在引起儿童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终身兴趣。
 

探析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创新之道

首都博物馆  杨丹丹

介绍了首都博物馆开发的《读城》项目,它是博物馆大社教理念与展教结合理念在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实践中的首次尝试。从理念、方式方法和实践等多维度进行大胆创新,内容上以青少年日常接触到的北京特色文化元素为切入点,通过系列主题展览、配套教育活动体系、教育衍生品开发等全面呈现北京城纵向时间轴线上的变革和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形成了展教高度融合的互动式体验效果。

大会发言第二场(5月27日)

Balance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Art Education
艺术教育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Marybeth Tereszkiewicz(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艺术教育学院)

从学校艺术教育出发,讲述了对艺术教育基础理论的思考与研究,总结了三大艺术教育理论,“设计-思考模式”,将艺术纳入STEA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习模式以及“艺术整合”的理论,与传统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以期培养儿童21世纪需要的4个技能:创造力、沟通、合作和批判思维。

Young Ambassadors in the Museum: a New Pedagogy for Art Education
博物馆的年轻使者:艺术教育新方法

Janet Marstine(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学院)

讨论了英国博物馆“年轻使者”项目的目的和实践情况。该项目旨在给边缘化青少年创造价值和使命感。小部分的年轻人在博物馆接受持续指导,由教育家和当地艺术家指导,培养出博物馆相关的技能,如策展、解读、设计、执行公共项目,创造并展出自己的作品等。这些活动提升了年轻人的技能、自信和韧性,这些都是对年轻人转变为独立成年人十分重要的特质。年轻使者项目可以让边缘化年轻人通过博物馆这一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挑战社会既定问题。此外,还举例说明中国博物馆在这一项目的实践,探讨英国模式是否应该移植到中国,如何移植到中国。

兴建“非遗”博物馆  力促乡村学校美育
——“蒲公英行动”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案例推介

陈卫和(广州美术学院)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思考,城市中小学生有条件接触艺术教育优质资源,农村学校的孩子是否也应该享有优质艺术教育的机会!这也是中国美协“蒲公英行动”少儿美术专项课题进行15年来的实践追求。分别介绍两所学校通过兴建“非遗”博物馆,促进乡村学校美育的案例。一所是吉林省通化市快大茂镇中心小学,一所是云南省景洪市勐龙镇中心小学。乡村学校既是本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传承基地,还成为地方民族文化和艺术文物的收藏保护场所,让博物馆教育延伸到乡村,学校美育“接地气”见实效。

开民智、悦民心——作为少儿美育课堂的博物馆

梁  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

艺术教育是进行理想、道德教育最有效的形式,艺术审美活动是体验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理性教育,所使用的媒介主要是生动感人的具体形象。艺术教育的过程,是由一系列形象所体现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艺术教育通过展现生动、具体的形象,使受教者在观照、感受中得到陶冶。如果博物馆能够承担幼儿美术教育的重任,可以避免普通课堂上空洞、枯燥、生硬等灌输方式,把抽象的说教化为生动具体的美感形象,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情感的自由活动,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艺术教育和美育的目的。

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谢  芳(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阐述了对艺术教育基础理论的思考与研究,在对学习“主体性”、美术活动中的“自由表达”等儿童美育基本概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少儿艺术教育的观点:在儿童美术活动中保护他们“自由表达”的天性,尊重儿童美术活动中的个体性,激发儿童美术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创设儿童主体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长沙市中小学利用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开展美术实践活动

詹  蓉(长沙市教科院美术教研室)

介绍了长沙市中小学生利用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开展美术课堂实践活动、课外美术实践活动的现状。具体分析了长沙市中小学教师利用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术特色校本课程课例。对今后长沙市中小学师生与湖南省博物馆加强合作进行展望。

嘉宾讨论

主    持:郑勤砚(中央美术学院)

嘉    宾:田伟、陈琦、薛云祥(中央美术学院)、王雪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创设了此次论坛全新的沙龙座谈模式,深入探讨了艺术教育的本质,艺术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包括对艺术的标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和阐发等。

最后,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进行了论坛学术总结,他精心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大会发言,认为这些发言内容丰富,独具特色,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其中的诸多教育案例更是具有特别的价值,给大家以全新的启发。学者们的研究报告为“未来-我来”国际少儿绘画展提升了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也给所有的博物馆同仁、学校教师们以新的视角与思想。最后,馆方对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及精彩发言致以诚挚的感谢。“博物馆与少儿美术教育”高峰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