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文化遗产数字展示与传播学术研讨会暨2021年度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

湖南博物院学术报告厅
2022-09-23 09:30 to 2022-09-25 09:30

9月23日至25日,由湖南博物院、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艺术分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艺术与人工智能专委会、博物馆数字展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协办的“文化遗产数字展示与传播学术研讨会暨2021年度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湖南长沙顺利召开。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中国博协乐器专委会主委方勤分别致辞,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志杰发表讲话。开幕式由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馆员陈叙良主持。

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致辞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中国博协乐器专委会主委方勤致辞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志杰发表讲话

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自五十余家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传媒公司的110余位领导及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其中31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

研讨会现场

会议由编钟研究院院长、中国博协乐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冯光生,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博协乐器专委会秘书长张翔,湖南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博协乐器专委会执委喻燕姣,天津大学教授张加万担任主持。31位专家学者围绕着“音乐文物的数字展示与传播”“音乐文物的发现与研究”“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与传播”三个主题讨论该领域的最新成果,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编钟研究院院长、中国博协乐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冯光生主持会议

湖南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博协乐器专委会执委喻燕姣主持会议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博协乐器专委会秘书长张翔主持会议

天津大学教授张加万主持会议

 

一、音乐文物的数字展示与传播

通过音乐文物和数字虚拟展示手段相结合的跨界融合一直备受学界关注。陈叙良以“人文艺术与数字科技的融合:追寻音乐文物逝去的声音与故事——‘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的展览实验”为题,从策展人的角度,解读了该展的主题、结构、内容、形式以及数字技术支撑等创新与独特之处。他还提出要采取“中央厨房”的理念和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来提高展览传播效率,延长生命展览“生命周期”,并阐述人文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这种多学科融合创新对博物馆展览形态的影响。

陈叙良作主旨发言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韩宝强就“音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一题从三方面阐述了当前音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问题。第一,阐述音乐文化遗产的分类,分为动态、静态、混合态三种形态。第二,从数字化保护的本质、功能分析及利弊权衡的角度解析了什么是数字化保护。第三,提出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韩宝强作主旨发言

张加万就“知识图谱支撑音乐文物展览的实践和思考”一题进行发言,根据文物数字展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知识图谱技术是赋能文博行业创新升级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作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知识图谱可以用来汇聚音乐文物相关的人物、作品和历史,构建音乐文物关联的高维时空知识,并有效增强音乐文物的数字展示。

张加万作主旨发言

湖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芳就“数字化探索:古代艺术品描述自动生成”一题分析了博物馆现阶段有超过一亿的中国艺术品缺乏专业说明和撰写文物说明费时费力的困境。她认为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为古代艺术品自动生成描述,并为专家提供交互修改工具,可以有效减少繁重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为没有背景知识的游客提升观展体验。

湖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芳作报告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杨琛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乐器博物馆建设研究”为题,介绍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的实物与数字化采集工作现状。他提出应努力挖掘老一辈传承人,并积极鼓励已定级的传承人,还应帮助扎根农村、从事最基础的少数民族乐器制作与传承的年轻人。此外,他呼吁对政府、高校主导的西南各省民族乐器博物馆建设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杨琛作报告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馆长郑敏以“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探索与实践”一题进行发言,她指出音乐博物馆的建设、运营思路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其展示内涵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精神层面、实践过程的“活态性”及 与外部环境“文化脉络”之间的关系。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馆长郑敏作报告

中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曙明以“我国建设国家级音乐博物馆的思考”为题对比分析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音乐类博物馆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差距,调查分析了我国音乐博物馆建设和运营的现状及特点,在汲取国外音乐博物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并经营好我国国家级音乐博物馆的要点及建议。

中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曙明作报告

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牛晓琰就“大音希声——古琴艺术与文化展”一题指出在策划该展览时,团队立足于从古琴的音乐特征切入。展品涵盖古琴、书画、文房、古籍等多种门类,完成听觉向视觉的转化,从音乐艺术与文化脉络两各方面,来展示古琴独特的声音之美,以此来阐释此乐器与中国文人的密切关系。

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牛晓琰作报告

湖北省博物馆魏冕在题为“展览定位与文物信息展示方式的选择 ——以‘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展览为例”的发言中提出如何通过恰当的展示方式凸显展览主题,发挥展览空间的最佳展示效果,突出文物组合在此场域之下的特殊属性,是策展人需要持续探讨和反思的关键点。

湖北省博物馆魏冕作报告

湖北省博物馆张明作了题为“音乐文物的数字化陈列与无障碍传播 ——以‘天籁: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展览为中心”的发言。她指出策展团队以音乐文物的数字化陈列为主线,在展厅中设计了一条优化视障人士体验的参观线路,在尝试无障碍导览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如何发挥音乐文物的特性,实现文物信息的无障碍传播。

湖北省博物馆张明作报告

武汉音乐学院科研助理刘曦以“中国传统音乐分析数据库的构建研究”为题,提出将《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中的相关音乐数据作为基础,构建具备储存、检索、编辑、分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在线分析数据库,并从其技术路线、运用场景展望、建设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他认为通过构建分析数据库,可以提高中国传统音乐数据资料的电子信息化程度,为研究者们提供诸多便利。

武汉音乐学院科研助理刘曦作报告

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文正球就“从文琴的设计制作谈民族低音乐器的发展”一题进行发言,通过现场文琴演奏的方式,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了文琴外形和音色。他介绍了文琴发明的缘起以及发明过程中对制作及效果的思考,进一步阐述了文琴系列中的低音文琴之所以成为重点研发项目,是基于民乐低音声部的现状与需要。

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文正球作报告

 

二、音乐文物的发现与研究

音乐文物作为反映古代人类音乐生活的重要历史材料,已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郑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王子初就“实验音乐考古在中国”一题介绍了国内外较为丰富的实验音乐考古学研究实践和理论成果,展示了中国音乐考古工作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取得了实验研究的丰硕成果,着重讲解了贾湖骨笛的研究现状以及它的成功复制对音乐考古意义重大,展示了中国实验音乐考古学的系列研究专题和广阔的学术前景。

郑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王子初作主旨发言

荆州市博物馆蒋鲁敬就“楚纪南故城周边近年出土的与楚国音乐有关的考古资料——以王家嘴M798和唐维寺M126为例”一题进行发言,介绍了王家嘴M798和唐维寺M126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重点阐述了两墓中出土的与楚国音乐有关的竹简材料。材料新颖,见解独到。


荆州市博物馆蒋鲁敬作报告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长江就“春秋曾国编钟的发现和研究”一题进行发言,介绍了春秋曾国的具体地理位置以及考古最新发现的春秋时期多组大型铭文编钟,并对编钟的发展演变、编列方式、摆放位置及所反映的礼制进行阐述。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长江作报告

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史凯敏就“刘歆黄钟十二律形制设计解析”一题进行发言,根据文献与考古实物的互证判断两汉期间黄钟律形制及其与度量衡的关系从未改变,并考证了刘歆异径管律的设计方法,解密新莽无射律管中蕴藏的汉代定律技术。

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史凯敏作报告

郑州大学虞文雅就“马王堆三号墓七弦琴的音乐考古学研究”一题进行发言,梳理了东周至西汉出土琴概况,探讨了早期七弦琴可能采用的律制及调弦法,并结合马王堆三号墓七弦琴的复制复原研究,认为楚地出土琴与西汉琴形制上的一脉相承。

郑州大学虞文雅作报告

荆州博物馆康茜就“战国楚墓出土漆木卧鹿探析”一题进行发言,梳理了考古发现的漆木卧鹿,从卧鹿的纹饰特征、与鹿鼓的相似性两方面来论证卧鹿是实用器。探讨鹿鼓、卧鹿与同墓出土乐器的组合关系,并推测卧鹿为悬鼓鼓架。

荆州博物馆康茜作报告

青岛市博物馆项顼就“器以载道 乐以传情——博物馆藏乐器类文物多重价值认知与传播 ”一题进行发言,结合近些年国内外博物馆举办的古代乐器类文物展览、博物馆社会开放教育活动、文博类综艺节目等相关案例,阐释博物馆动态认识乐器类文物价值的理念。

青岛市博物馆项顼作报告

莆田学院音乐学院讲师杨旻蔚以“妈祖宫铜长号的海洋传播性特征嬗变——以湄洲民俗博物馆馆藏民国铜长号为例”为题,从古图像的采集整理、民间活态传承的田野考查、海洋传播与音乐特征三个方面,以清至民国木版画、乐器文物结合莆仙地区妈祖宫铜长号的活态传承现状,采用“图、器、文”互证方式,阐析莆仙传统妈祖宫大器高音铜制唇振气鸣乐器“哨角”在长期与世界海洋文化互鉴中产生的海洋性特征嬗变。

莆田学院音乐学院讲师杨旻蔚作报告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孙晓辉就“论中国博物馆馆藏古琴的保护与利用”一题进行发言,梳理了现存的500多张古琴及近年来重要的古琴展,将中国博物馆藏古琴分为出土琴器与存世古琴两种。她重点介绍了三例古琴艺术数字化保护传承研究和应用示范。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孙晓辉作报告

浙江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夏滟洲就“浙江音乐文物研究成果综述”一题进行发言,基于音乐考古学视角的研究,以“哨、笛的形成发展问题”和浙江地区的青铜乐器的研究为关注点,研究将聚焦浙江考古所见音乐文物及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对浙地音乐文物的出土情况与研究现状有所掌握,做到整体把握浙地音乐文物分布状况,一探浙地音乐文化面貌。

浙江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夏滟洲作报告

河南云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赵奕清就“漆木器数字化虚拟修复前沿探索——以长沙王室墓五弦筑为例”一题进行发言。报告介绍了长沙王室墓五弦筑虚拟修复过程。一是对筑进行三维数字化采集;二是三维数据整理;三是主体的拼复;四是筑特征部件的拼复;五是特征部件的拼复。最后,报告提出了数字化虚拟修复的技术路线:文物数字化保护、数字化虚拟修补、数字化材质复原、可视化平台展示。

河南云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赵奕清作报告

郑州大学訾威就“西汉五弦筑演奏技法实验研究”一题进行发言,通过对长沙望城坡汉墓实用筑出土及湘、豫、苏等地的图像资料,对马王堆“筑”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乐器及配件复原的基础上,对筑的演奏方式进行了多个方向的实验,重点包括柱码和弓子的使用、持筑方式、击筑方式以及调弦和取音等方面,通过实验对各方面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并与文献与图像对照,复原筑的演奏。

郑州大学訾威作报告

 

三、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与传播

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与传播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刘健就“从董其昌到宋徽宗——‘“宋徽宗和他的时代”数字人文专题’的构思和实践”一题进行线上发言,通过展览“吴门书札展”到丹青宝筏:董其昌数字人文专题的实践案例分析,讲述了上博数字人文方法从初步尝试到数字人文方法的完整尝试,展示了上博坚持内容和技术的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特色。进一步阐释了“宋徽宗与他的时代”数字人文专题是上海博物馆对于数字人文方法的再次开拓。

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刘健作线上报告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就“敦煌石窟数字资源管理及利用展望”一题进行线上发言,梳理敦煌石窟数字资源与信息化系统的现状,设计了敦煌石窟数字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与资源应用场景,通过案例介绍目前取得的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在敦煌石窟数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作线上报告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品牌负责人容薇就“云上文博 守护文明”一题进行发言,介绍了百度百科 10 年来借助百度的技术优势, 通过音频讲解、 实景模拟、 3D 建模、全景 VR/AR、 VPAS 导航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联动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共建权威知识科普助力博物馆和藏品的数字化展示,让用户随时随地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世界历史文化沉淀。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品牌负责人容薇作报告

冯光生就“数字化与音乐文物研究及展示”一题进行发言,他认为音乐文物研究及展示需要建立全面的、专业的、自主性的数字化系统,提出需建立音乐文物信息标准及规范,建立音乐文物数字化目标,开展数字技术应用实践案例研究和建立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机制和平台。其观点为音乐文物的研究及展示提供了更新颖的研究思路,有利于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

冯光生作报告

洛阳师范音乐学院教授王秀萍就“音乐文物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一题进行线上发言,介绍了音乐文物数字化展示传播形式,并提出了音乐文字数字化展示传播的现状,能够充分结合当前各种数宇化技术手段和音乐文物的文物特点和属性,综合应用数字复原技术、数宇影像技术三维建模技术、三维快速成型技术、VR技术、AR技术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出土音乐文物进行数字化存档、虛拟仿直文化造产信息系统的拘建和数宇化展示等,成果丰硕。

洛阳师范音乐学院教授王秀萍作线上报告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楚卓就“乐器声学视域下音乐文物的前世与今生——以羊角钮钟为”为题进行线上发言,选取了云南、广西出土的套件羊角钮钟为分析对象,使用乐器声学的分析方法,从形制数据、声学构造数据切入,指出羊角钮套种的音律,符合春秋时期青铜钟的6音律特征,从而可推断,羊角钮钟双音是的状态,不是偶发性的。为探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双创”提供了新的路径。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楚卓作线上报告

 

会议闭幕式由陈叙良担任主持。夏滟洲对本次研讨会进行学术总结,他认为考古文博第一线的工作者发布的新成果让他感受到了文博界的创新思维与行动。指出关于“音乐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理论的思考,具有指导性意义。他邀请更多有志之士加入音乐研究的行列并加强跨学科合作,以推动音乐文物研究和数字展示领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