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明月照琼琚 烁烁绽光华——2022年长沙“玉学玉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湖南长沙
2022-04-28 09:30 to 2022-04-29 16:30

 
                                                               开幕式主席台上就座的领导和专家:王立华、郭学仁、喻燕姣(自右至左)

4月28日至29日,“玉学玉文化学术研讨会”线上会议在长沙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博物馆、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长沙博物馆联合主办。

开幕式由长沙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王立华主持。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湖南省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研究馆员郭学仁,中国文物学会秘书长兼副会长黄元,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馆员徐琳先后发表致辞。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致辞


                                                                                       中国文物学会秘书长兼副会长黄元致辞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馆员徐琳致辞

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近50家高校、文博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线上参会,收到了会议论文及会议提要70余篇,开展了3场线上专题论坛,组织了30位学者发言。据统计,会议期间腾讯会议APP累计4000余人次观看。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APP同步直播,三场直播逾5.9万人次观看。


                                                                                           玉学玉文化研讨会三场直播数据

线上会议由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喻燕姣,长沙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张海军共同主持。本次会议紧紧围绕着中国玉学玉文化进行深入研讨。30位专家学者围绕玉文化理论、出土玉器与传世玉器、玉器文化交流、古代玉料与治玉工艺、玉器科技检测、玉器艺术等方面讨论中国玉学玉文化领域的最新成果,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主要分为以下七个专题:

一、关于玉文化的研究

玉器见证了中华文明形成和连续发展的光辉历程,对玉文化理论与内涵的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大顺就“试论古代玉器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一题进行发言。他认为古代玉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延续时间最长、交流最频繁也最敏感的一种文化因素,加强其连续性研究,对认识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连绵不断和多元一体,意义重大。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郭大顺作报告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曾卫胜就“论什么是玉和玉是什么——对玉概念发展历程的哲学思考”一题进行发言,阐述了对玉进行哲学思考的方向和玉的概念,并提出在中国玉文化研究中应该如何定义“玉”这一问题。

梳理历史及出土文献是研究古代用玉的重要方式。北京大学曹芳芳就“古史体系中五帝时期的玉器与用玉观念”一题进行发言,通过梳理中国传统历史文献,来考察与明晰古史体系中五帝时期的玉器和用玉观念。

二、关于出土玉器的研究

对出土玉器的研究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14位学者围绕着史前时代、夏商周三代和汉代出土的玉器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和探讨。辽宁省博物馆周晓晶以“半拉山墓地出土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为题,通过对半拉山墓地出土玉器的器型种类、玉材和做工的梳理,认为其玉器的质量明显落后于牛河梁遗址,并对半拉山墓地M20、M12的墓主身份进行了合理推测。


                                                                                        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周晓晶作报告

良渚博物院夏勇就“对良渚文化多节高琮的初步梳理”一题进行发言,阐述了多节高琮的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形制特点,认为高琮的原型在良渚文化早期就已完全,琮的形制变化也与神人兽面像的发展密切相关。

台北故宫博物院邓淑苹就“肖家屋脊文化神祖灵纹玉器研究”一题讲述了早期中国“神祖灵纹”的定义及其大致发展,学界对肖家屋脊文化神祖灵纹玉器的认知历程以及肖家屋脊文化神祖灵纹的功能及造型分类,探讨了第三阶段长江中游肖家屋脊文化神祖灵纹玉器的内涵。


                                                                                       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邓淑苹作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以“史前蟾蜍信仰的考古观察——从湖南孙家岗出土的玉蟾蜍说起”为题,认为湖南澧县孙家岗出土的玉蟾蜍揭示了史前中国的蟾蜍崇拜观念,日乌月蟾也因此进入到传统的宇宙观系统中,成为阴阳观的主轴象征标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作报告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亚锋就“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出土玉器的初步研究”一题进行发言,推测肖家屋脊文化玉器群的出现,是中原文化南下带来的崇玉观念,和多种考古学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碰撞交融而形成的复杂精神认知体系,以及继承自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艺三方要素共同促成的。

南方科技大学唐际根以“商代的玉管形饰”为题,通过分析商代玉管的形制特点、出土状态及组合方式,考察商代玉管的功能,并将其分为发饰、耳饰、带末饰、项饰、胸前饰、腕足饰等。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作报告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韩斝就“夏商独山玉质斧钺璋戈的分布与调查研究”一题进行发言,介绍了独山玉及其特色和器型分类,并对独山玉质斧、钺、璋、戈的分布规律进行了专题研究。

陕西省文物局刘云辉以“柳泉九沟周墓出土的龙钮玉印相关问题再议”为题,通过将玉印造型纹样与商周玉器纹样的细致对比,认为此玉印为商代晚期制作,并对印面十字界格内的动物图像进行解读,认为图像与早期四神形象契合。


                                                                                         陕西省文物局研究员刘云辉作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朱勤文以“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出土玉鸟研究(材质和分型分类)”为题,通过对不同型和式玉鸟,从鸟的喙、眼、冠、尾和纹饰工艺等方面进行阐述,展示出玉鸟形态的多姿多彩以及斜刀工艺的一致性,进而分析了玉鸟富含的玉文化。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梁冠男以“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的玉具剑”为题,对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根据墓葬情况和玉具剑的形制、纹饰等,对玉具剑的风格、文化元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

徐州博物馆李银德以“汉代玉玺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题,梳理了先秦时期、汉代玉玺印出土概况,阐述了汉代玉玺印的分类及特点。他认为玉官印和“无”字玉官印基本都是随葬明器,是汉代葬玉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李银德作报告

徐州博物馆刘照建以“试论汉代玉覆面的兴衰——以西汉楚国出土材料为中心”为题,统计了汉代玉覆面的发现情况,论述了其形制特点和演变规律、分布区域和流行时间,探讨了汉代玉覆面重新兴起及衰落的原因。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廖薇就“长沙西汉墓用玉及仿玉现象蠡测”一题进行发言,通过搜集部分考古材料,对长沙西汉墓用玉、仿玉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

除此以外,会议论文提要及论文汇编中收入的多篇文章,如石荣传的《中国出土新石器时代非玦类耳饰研究》,武炜的《豫南地区出土东周玉器简述》,林皓的《对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玉器的探讨》,张倩倩的《浅谈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蝉》,林丹的《论福建出土汉代闽越国的玉璧和玉组佩》,吴沫的《广州凤凰岗西汉墓出土玉器研究》等都利用考古出土材料对玉器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三、关于馆藏玉器的研究

馆藏玉器的研究有利于获取古玉原有的科学价值。故宫博物院徐琳以“传世良渚玉器的研究与鉴定——以故宫藏玉为例”为题,介绍了故宫收藏良渚玉器概况,认为传世良渚玉器相较于考古出土品,其在沁色、外观及改制后的功能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并以三件玉璜为例谈传世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研究。

上海博物馆谷娴子就“上海博物馆藏兽柄玉觿的考古学观察”一题发言,结合器物出土位置、器物共出特征等,对考古出土的不同种类的觿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对器物定名的不同观点和器物用途,认为其不具备实用功能,而是一种表现等级、象征矢射技能的礼仪性器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张润平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代至元代装饰玉器研究”为题,重点梳理了这一时期馆藏装饰玉器年代、种类、造型、纹饰和用途等,并结合考古出土器进行了对比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润平作报告

关于馆藏玉器的研究,论文提要及论文汇编中刘梦媛的《故宫博物馆藏后石家河文化玉器研究》,覃璇的《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玉、石璧研究》,付蔷、赵丽红的《清代宫廷文玩玉器的制作及其来源探究》,高塽的《清代玉牌形佩造型纹饰分类研究》等文章都立足于馆藏实物,并结合考古出土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其造型特征、文化属性、功能用途等。

四、关于玉器文化交流的研究

玉文化的传播,包括玉料和技术的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院朱乃诚就“再论金沙良渚玉琮”一题进行发言,推测金沙十节玉琮的文化属性为良渚文化,可能是在太湖以东或以北地区制作,制作时间为良渚文化中期,并认为金沙十节玉琮射口部位的符号为良渚时期晚期施刻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作报告

金沙遗址博物馆王方以“从石家河玉雕人像看长江中游玉文化对古蜀青铜文明的影响”为题,将石家河文化与长江上游地区古蜀青铜文明进行比较,认为长江上游古蜀青铜文明在祭祀信仰和宗教观念上受到石家河玉文化的一定影响,并且古蜀青铜人像与石家河玉人像有极其相似的文化母题元素。
 

                                                                                       金沙遗址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方做报告

湖北美术学院蔡青就“肖家屋脊文化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玉器艺术的关联性”一题进行发言,从视觉文化的角度,以图像学研究法,分析两处玉器的图像系统的关联性,以及艺术图式的异同。

湖南省博物馆喻燕姣就“湖南出土汉代珠饰的价值与意义”一题进行发言,阐述了珠饰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珠饰及出现地点。并认为湖南出土的大量汉代珠饰,绝大部分是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进来的,揭示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内陆文明发展的影响。

湖南省博物馆刘琦就“遗风余象——华夏玉文化在缅甸北部的孑遗”一题进行发言,主要介绍了缅甸早期玉(石)器物出土的基本信息,及早期用“玉”现象。

五、关于古代玉料与治玉工艺的研究

玉石与瓷土、金属矿石一样,总是携带着产地信息的,因此对玉料的研究亦极为重要。中国科学院大学陈典就“殷墟玉料来源新探”一题进行发言,通过采用多光谱成像技术分析了安阳殷墟M54、M89两墓出土的透闪石玉制品,得出两墓出土的玉器中,有几件玉柄型器与辽宁岫岩玉料颇为相似,而大多数玉器的玉料皆明显不同于新疆、青海等地的现代玉料,推测可能另有来源。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于明就“蒙元时期玉料产地及开采状况”一题进行发言,探讨了蒙元时期新疆和阗籽料开采的情况、叶尔羌河开采籽料的状况,分析了蒙元时期新疆开采山料的可能性,结论是蒙元时期没有新疆山料的开采。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于明作报告

论文提要及论文汇编中刘聪和周波的《汉水中游地区玉石器制作工艺的实验考古学研究》,马林的《翠生石考》,唐婧姝的《略说乾隆朝的南玉匠》,丘志力、杨炯、张跃峰的《利用玉料感性特征进行玉料产地溯源的充要性分析》等文章都对古代玉料与治玉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六、关于玉器科技检测的研究

科技检测是对玉器进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式。北京市文物局于平就“宫廷典藏“渎山大玉海”科技检测与研究”一题进行发言,讲述了“渎山大玉海”展开科技检测与研究所取得的诸多成果。如首次应用现代科学仪器详细测量、计算,公布渎山大玉海的规格、质量、容积等重要数据信息等。


                                                                                         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于平作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李妍就“出土琥珀的产地指纹特征筛选与溯源方法研究—以南昌海昏侯汉墓为例”一题进行发言,介绍了琥珀的相关信息和产地,并以南昌海昏侯汉墓为例对该墓出土琥珀进行产地指纹特征筛选与溯源,利用红外光谱、固体13C核磁共振谱以及三维荧光光谱对不同老化程度的缅甸琥珀进行测试分析。

七、关于玉器艺术的研究

不同时期的玉器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和时代风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易华就“玉魂金魄——中华民族形成史”一题进行发言,通过对历代文化器物图像特征的梳理与金玉关系的研究,认为东亚本土起源的玉石文化与外来金属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双螺旋特征,并提出中华文明是复合文明的观点。

南京博物院陆建芳就“史前玉器图案的思考”一题进行发言,主要探讨了史前玉器中的神像艺术设计,认为神像创作的核心思想是“加持”,阐述了神像的造型原则、造神的一般方法等。

会议闭幕式由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喻燕姣主持。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徐琳发表学术总结,她建议玉器研究界的同仁拓宽了玉器研究的视野,加强出土玉器、玉器文化交流及馆藏玉器的研究尤其是传世玉器研究,指出跨学科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亦是玉学理论体系建设重点讨论的议题。她希望各学科专家学者协同合作,在玉器科技检测、玉料来源探讨和工艺研究方面加强合作,以推动玉学玉文化研究领域进一步发展。

(文字:李明洁、喻燕姣、许宁宁  图片:玉器会务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