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推介
烁烁其华——湘西苗族银饰展 展厅面积:
1000-1200平方米 展品数量:
160余件(套) 策展人:
余斌霞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湖南西部是苗族主要聚居区域之一。湖南苗族文化多姿多彩,蜡染、挑花、刺绣、编织、银饰等是引以为豪的湘西苗族传统手工技艺,其中,银饰更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湘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五溪衣服共云山——湖南博物院藏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展 展厅面积:
1000平方米 展品数量:
150件(套) 策展人:
郭世华、刘扬 湖南博物院收藏大量民族服饰文物,其中苗族服饰文物以湘 西苗族品种最为繁多,服装有单衣、夹衣、棉衣、围裙、裤子、法衣、童服、帽子、鞋子;日常居家用品有帐檐、门帘、床单、被面、帐飘、枕档、桌围等;配饰有披肩、花带、绣花边、绑腿、荷包、褡裢等等。这些苗族服饰文物形形色色,精彩纷呈,凝聚了湘西苗家人的智慧,烙印着苗家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成为苗族灿烂文化的象征。苗族服饰是该民族的外部形象标志,是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结晶,对探索整个民族服饰史及苗族的发展演变历程,具有弥足珍贵的研究价值。展览可宏扬湘西苗族文化,加强苗汉之间及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各民族团结。 |
锦绣流光照古今——湖南博物院藏近现代织绣文物精品展 展厅面积:
1000平方米 展品数量:
200件(套) 策展人:
郭世华、刘扬 湖南博物院纺织类藏品近万件,主要为民俗类及民族类,种类丰富多彩,包括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传统文物。其中,清代至民国的传世服饰藏品最为突出,典型的类别有四大名绣之一湘绣。湘绣藏品有宗教礼仪、婚寿喜庆、日常生活、装饰多类型藏品,宗教仪式典型藏品为长沙龙王宫文物、浏阳古乐文物;婚寿喜庆有婚衣、轿衣、堂彩、寿帐等;日常生活、装饰类文物品种繁多,大件有衣服、帐檐、被面、门帘、挂屏等,小件类有披肩、荷包、扇袋、枕档等各式用品,从款式到纹样色彩、工艺技术,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除此之外,其他系列纺织品古朴亦精美,不乏上乘文物。桃源刺绣类,色、形、技、纹别具一格,独显地方特色与视觉冲击力;院藏苗族服饰、侗族服饰、瑶族服饰、土家织锦各成系列,各具本地土著民族独有的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文化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藏品水平在同类历史艺术综合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其他类型宗教礼仪、生活、习俗用品织绣亦不乏珍品。这些纺织文物用高超的技艺、精彩纷呈的纹样、巧妙的构思记录历史、传递信息,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展览拟从院藏上万件服饰中挑选200余件(套)展品,每一服、每一饰、每一丝、每一绣,都充分展示本院深厚的文化艺术魅力,又全方位、多维度展示了湖湘灿烂的历史与文化。 |
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湖南桃源刺绣展 展厅面积:
1000-1200平方米 展品数量:
140件(套) 策展人:
余斌霞 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以其巧而多变的针法技艺,精彩纷呈的刺绣艺术,内涵丰富的民俗意蕴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桃源刺绣绣制技艺精湛、题材丰富多样、用色丰富大胆、物象刻画生动传神、生活气息浓郁、文人品位雅致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其淳朴又不羁的独特个性气质和大俗大雅的艺术张力,又深得民众喜爱。 |
芳草之地 红满潇湘——湖南博物院革命文物专题展 展厅面积:
1000平方米 展品数量:
300件(套) 策展人:
段晓明 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圣地、红色摇篮。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是毛泽东思想最早的发源地,是人民军队的摇篮,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谱写了波浪壮阔的历史篇章。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讲到:“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走出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暴动、通道转兵等重大历史事件,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湖南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三湘大地宛若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展览从院藏革命文物中甄选300件(套)代表性文物,围绕“芳草之地 红满潇湘”主题,以中国共产党在湖南革命的历史为主线,通过“弄潮儿向涛头立”“百万工农齐踊跃”“遍地英雄下夕烟”“为有牺牲多壮志”四个部分,阐释文物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示“红色芳草”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 |
瞬间与永恒——从院藏报刊看湖南近现代历史 展厅面积:
300-400平方米 展品数量:
60-80件(套) 策展人:
魏颖、冯小懿 近现代报刊在我国的传入与发展,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进程几乎同步。近现代报刊不仅具备新闻传播功能,更多地被当时知识分子阶层赋予了传播知识、启发民智、改造社会的作用。湖南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有目共睹,许多著名人物、重要事件从这里走出与发轫,近现代报刊在湖湘热土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展览拟将清末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这一段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臻选院藏对应时期的代表性报刊60-80件/套,如谭嗣同、唐才常创办的《湘学报》与《湘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蔡和森创办的中共中央最早的机关报《向导》周报,湖南自修大学的《新时代》,湘江学校的《新湖南》,大革命时期首刊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战士周刊》,土地革命时期极为珍贵的《红军日报》,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报刊《抗战日报》《观察日报》,进步报刊长沙《大公报》等,辅以相应历史人物手札、老照片、文献等展品,创新性地从报刊这一近现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介视角,串联起湖南乃至全国发生的近现代历史事件,以媒介为引子,在新闻中找寻历史,彼时瞬间,此刻永恒,为观众带来与以往不同的观展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