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旅父甲”铜尊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1979年湘潭青山桥窖藏出土

高28厘米,口径22.2厘米

尊为酒器。此尊的形制、纹饰等方面都是中原地区常见的特点,器内有“旅父甲”三字,应是“旅”氏家族的器物。此器在湘潭地区出土,又仅此一件,与其同出的器物中有“戈”等族的器物。考古学界一般认为属于古代越人的器物。根据同出器物中最晚的器物确定其窖藏的时间在西周晚期,此尊来年代就只能是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可能是中原地区的人带来的,也可能是古越人交换或掠夺来的。无论何种方式,此铜尊可以证明,湘江流域在西周时期与中原地区是有交往的。

“旅父甲”铜尊局部图

深入探索

一、尊的基本形制

先秦时代的社会礼制中,青铜礼器是贵族世家的标志,是庙堂祭祀不可缺少的宝器,礼器使用的多少,直接体现贵族世家等级上下尊卑的象征。金文中称礼器为“尊彝”,可见“尊”在青铜器中的地位。青铜尊是一种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物。尊彝有尊象和彝象之分,尊象双手奉酉形,彝象双手献沥血的鸡,乃所谓尊酒奉鸡牲祭祀之意。现在所称的尊,是约定俗成,乃沿用宋人的定名。

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但也有形制的不同。按尊的形体区分: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1、有肩大口尊的器形,初始当与陶质或原始青瓷的大口尊有关,多为商代的器物;此时的尊圈足上多带“十”字孔,主要是圆体尊。2、大口筒形尊或称觚形尊,其变化式样,在商代晚期后段到西周早期乃至中期,比较流行,至春秋晚期又有短暂的出现;商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十”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这两种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靡棱,雕铸着繁绳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西周时,又出现了垂腹的圆尊,形状为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线条柔和,花纹也比较简单,已失去了有肩的圆、方形尊和抓形尊的气势。3、鸟兽尊或称牺尊,狭义的为牛形,盛酒祭器。一说牺又读“莎”,即纹饰的意思。这样,牺尊可以理解为有纹饰的尊。因鸟兽尊的造型具有雕塑特点,所以同类的形状也并不一致,按形象归类,有象、犀、牛、羊、虎、豕、驹、怪兽、鸷尊、凫尊等尊形。

二、古越人的流变

古越人又称为百越族,是古代中国南方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宋朝人罗泌的《路史》说:“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渭百越。”(摘自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一文)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粤,其分布甚广,内部“各有种姓”,杂处於现今中国南方各地,所谓“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即现在的苏南、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在秦汉以前都是百越族的居住地,他们所使用的古越语,与中国北方所使用的古汉语也相差极大,彼此不能通话。

百越在长期与其周围特别是同汉族的不断交往中,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而且在血统上彼此融合。至东汉三国时,越族已经逐渐消失。最后,越族大部分混合与汉族之中,而一部分则发展为现今我国南方壮侗语族的一些少数民族。此外,也有某些学者认为,在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比如说泰国的泰族、寮国的佬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属於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当程度的密切关联。

三、古越人的文化特征

就文化遗存的特征来看,越人使用双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器,从事稻作农业和渔猎,住“干栏式”房屋,尚铜鼓,精于剑,熟水性,善舟船,有凿齿和断发纹身习俗等等。这是在古书中有记载并为考古学资料所证明了的。百越具有独特的文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其周围古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的影响,从而日益汇入到中国古文化之中,为缔造中国的历史文化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

1、我国最早种植稻谷和最早养殖家猪的民族 

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从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出土的稻谷和骨耜来看,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栽培稻谷的起源地之一,越族则是我国最早栽培稻谷的民族。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家猪尤其是幼猪的骨骼,表明我国饲养家猪的历史可以远溯到七千年以前。从而断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猪的国家之一,越族则是最早饲养家猪的一个古老民族。

2、青铜宝剑的故乡  

越族的铸剑技术闻名天下。因越人擅长铸造和使用青铜剑,所以在古越族居地每每发现有青铜剑遗存。干将和莫邪的故事流传甚广,浙江莫干山即由此得名,并有剑池遗址。

3、独特的语言与习俗

越人有自己的语言,“越人拥楫歌”,其歌词与中原语言根本不同,不经翻译,连邻近的楚人都听不懂。

越人“水行而山处”,为习水民族。越族人民善制舟楫,巧于驭舟,首创水师,富于航海经验。越族的许多支系都有所谓的“断发文身”,喜食虫蛇蚌蛤腥味之物等习俗。他们认为剪了发,便于下水,而文身像蛟龙的形象,可以避免水中动物的伤害。

四、 古越人青铜器的特征

湖南、广西、广东三省是中国古代百濮、百越族的聚居之地,这一地区发现和出土了一大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湖南的资兴、衡阳、长沙、宁乡、益阳、常德、石门等地,陆续出土了很多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多达四五百件。其中以宁乡一带出土最多。这些青铜器均为窖藏出土,造型奇特、纹饰精美、铸造技术精湛。西周中晚期以后,湖南地区地方土著青铜文化的特征较为明显,如西周的双索耳圈足簋形器、资兴出土的侈口圜底垂腹高足变形夔纹鼎和直腹雷纹鼎,都是春秋时代仿铸西周早期的越式鼎之器。稍晚出现了立耳盘口鼎,也是越式鼎的一种。此外,还有战国时期的剑、镞、刀等。广西出土青铜器的地点分布很广,包括桂北、桂中、桂东、桂南、桂西南等地区,其地域占广西大半境,器形有卣、钟、罍、尊、鼓、鼎、剑、戈、矛、匕首、镞、钺、斧、弩机、匜、筩、镜、羊角钮钟、人首柱形器等。广东青铜器的主要出土地为西江地区,少部分在北江、东江、韩江及其支流两岸。在出土的青铜器中,包括炊器、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杂器。器形有鼎、罍、鉴、盉、壶、盘、缶、编钟、钲、于、甬钟、剑、戈、矛、钺、镞、斧、凿、刮刀、匕首、锥、削、人首柱形器等。

从上述青铜器的造型、铭文、纹饰特征来分析,古越人青铜器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个类型是器形、纹饰、铭文与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风格一致或相近,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外型一如中原,制作则比中原器皿精美细致。故而有人认为此物原非本地所产,是商代贵族把它带到湖南来的。第二个类型是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器物,如广西出土的各式铜鼓等。

“百越”尽管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社会发展水平却有很大差别,一般是北方的越人比南方的越人先进。古越族中最先进的代表是曾经雄踞长江下游,春秋战国时敢于抗衡强楚并争霸中原的越国(属“于越”),春秋时期,越国不但灭了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所建的、非常强大的“五霸之一”的吴国,还北伐强国齐、晋,西征强国楚,与中原强国争霸。“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其势力北至山东南至越南,强大到了“号令中国”的地步。但最终越国被强楚所吞并,后代或被同化,或迁徙南方。而在华南两广地区的南越族,是“百越”中较后进的一支,直至春秋战国时还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和铁器时代过渡阶段,南越族的民族共同体才逐渐形成。

相关评论

1、浅析商周青铜尊造型的曲线特征

2、论百越民族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