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印花敷彩丝绵袍

西汉,袖通长250厘米 身长129厘米,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印花敷彩丝绵袍用印花敷彩纱做袍面,素纱做衬里,内填充丝绵絮。衣形为交领、右衽、直裾式。

印花敷彩纱是用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在轻薄方孔纱组织的高级丝织品上,进行印染加工而成。面料采用多色印绘的工艺,通幅印绘变形藤本植物纹样,其枝蔓部分印纹细密,分布均匀,交叉处有明显的断纹现象,属于印制。蓓蕾、花穗和叶部分的纹样各不相同,色彩有浓有淡,不像印花那样规整统一,并且笔调明快流畅富于变化,当为手工绘制,整体图案外廓略作菱形。袍面色彩鲜艳,有朱红、粉白、墨黑、银灰、冷灰和暖灰等颜色。所用的颜料分别为植物颜料和矿物颜料,当时人们将它们分别叫做草染和石染。印花与绘彩相结合制成的衣服,是汉代贵族妇女一种华丽的时装。

印花丝织品在古代文献资料中有记载,但从未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实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为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与敷彩相结合的丝织物。该丝绵袍花纹印制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技艺绝佳。印花和彩绘相结合是技术史上一大变革,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涂料印染方面的杰作。

绵袍局部照片

有学者认为印花敷彩纱上的纹样是变形茱萸纹:茱萸本是一种果实气味芳烈,可入药的落叶乔木,古代的重阳节民间有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的习俗,后茱萸成为寓意辟除恶气,令人长寿的吉祥图案。从汉代文物看,茱萸纹常与云纹组合,构成四方连续的茱萸纹,从而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深入探索

一、一号墓出土三件印花敷彩丝绵袍比较与欣赏

1、黄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

2、赫黄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

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米,袖口宽28厘米,腰宽54厘米,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丝绵袍用黄色印花敷彩纱作面料,黄绢作缘边和衬里,内填充丝绵絮。衣形为即交领、右衽、直裾式,由上衣下裳两部分组成,领口挖成琵琶形,袖筒肥大,下垂呈胡状,下裳底缘作等腰梯形。

3、绛红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

衣长130厘米、通袖长236厘米,身长1.3米,通袖长2.36米。交领、右衽、直裾。绛红色印花敷彩纱袍面,素纱里,丝绵絮。整袍用幅宽50厘米的纱23米,合汉代二匹半。

二、直裾绵衣的形制和裁剪示意图

直裾绵衣,上衣正裁,下裳上半部正裁,下半部斜裁。

相关评论

1、马王堆汉墓遣策所记衣物略考

2、马王堆汉墓出土印花敷彩织物的加固试验与保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