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唐岳州窑青瓷武士俑

唐代

高53厘米,肩宽15厘米

1976年长沙市咸嘉湖出土

武士俑挺胸直立,魁梧高大。面部丰满,怒目圆睁,平视前方,口唇紧闭。头戴圆盔,两侧有护耳,颈着领扣,身着明光甲,蝶形护胸与护背通过肩带连结。甲长及膝,露出袍裾和靴。俑左手持盾,右手作执物状,立于方形底座上。胎质坚实细腻,釉色青黄,釉质莹润,装饰手法丰富多彩,眉毛、眼睛、胡须、领扣及足均饰以釉下褐彩,甲及盾上印团花、草叶,盾牌中央刻划龙纹、龟纹,四周刻网格纹,如此复杂的印花与刻花装饰集于一器在岳州窑青瓷中极为少见。此俑造型硕大,威武庄严,制作精细,纹饰精巧,实乃岳州窑青瓷俑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青瓷武士俑面部细节

从文献记载看,明光甲始于三国。曹植在《先帝赐臣铠表》中,列有明光铠,这种铠甲在当时较为稀有和珍贵,只有将领才能穿着。其特点是铠甲的胸前、背后都有左、右两片金属圆护,很像镜子。在战场上,圆护反照太阳光,即发出“明光”,故名之。明光甲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大大增强了将士的战斗力。《周书》卷二七《蔡祐传》记载:“祐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皆遽避之。”明光甲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大量装备于军队中,发展至唐代在军队中居于主导地位,位于《唐六典》中记述的十三种甲式之首。五代时期,明光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青瓷武士俑所穿明光甲局部图

与镇墓兽一样,青瓷武士俑也是古人用于镇慑鬼魅、守护亡魂的镇墓俑类之一,多成对出土,流行于北魏至初唐时期,唐高宗以后逐渐被天王俑取代。镇墓兽、武士俑通常摆设于墓室内或甬道内的墓志之后,向门而列,武士俑通常放置在镇墓兽之后。墓中一般放置两件镇墓兽,两件武士俑或两件天王俑,在唐代被称为“四神”,即“当圹、当野、祖明、地轴”。晚唐时期,丧葬习俗发生变化,“四神”镇墓俑这种陪葬明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被可镇御土龙、水龙的铁牛、铁猪所替代。

深入探索

一、岳州窑简介

岳州窑,亦称湘阴窑,是湖南省内烧瓷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烧造序列最完整的青瓷古窑址。它兴于东汉,盛于晋唐,衰于五代,是中国南方青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岳州窑位于湖南省湘阴县城堤垸一带,主要有湘阴青竹寺窑(东汉)、湘阴城关镇窑(晋、南朝、隋唐)、铁角嘴窑(东汉、唐)、芦林潭(隋唐)、百梅村(宋元)和乌龙嘴(宋明)青瓷窑址等26处,与民间传说“湘阴有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的说法相符合。特别是青竹寺东汉窑址和城关镇晋唐窑址文化遗存面积占据了县城湘江东岸约5公里的河沿、山岗,窑场密布,延续时间1500多年。

岳州窑是唐人的称呼,因唐代湘阴县隶属岳州而得名。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可见在唐代岳州窑瓷器因其青翠的釉色被茶圣陆羽评为“益茶”之瓷。

岳州窑瓷器造型丰富、品种齐全,生活用器有碗、壶、杯、盘、碟、钵、盂、罐、灯等,文房用器有砚、洗等,丧葬明器有各种青瓷镇墓俑、仪仗俑、技乐俑等,瓷塑制品有青蛙、象首、马、牛、羊、骆驼、鹅、鸡和各种各样的人物俑等;釉色以青釉为主,青釉晶莹润洁,透明或半透明,多作玻璃质开片,往往上半部施釉,下半截露胎,垂釉如泪,其他釉色有青黄、白釉、褐釉、酱釉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刻花、划花、釉下点彩及雕塑等,其中印花是岳州窑的主要特色。

二、已考古发掘的岳州窑窑址

岳州窑窑址发现于1952年,1972年又发现了早期窑址,1975年冬进行了试掘,出土了大量晋至初唐的青瓷器和窑具。1997年6月,湘阴县政府在兴建宿舍楼时,又发现一座隋代青瓷窑址。这座窑址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物和匣钵,其中完整和比较完整的700多件,可修复的数千件,可辨器形的40多种。在其上部堆集物中,出土了一件内底刻有“官”字的匣钵,据此,可认定该窑烧造专供朝廷和官府使用的器物,带有官窑性质。

目前已考古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岳州窑窑址主要有:

(一)湘阴青竹寺窑

湘阴青竹寺窑位于湘阴县南郊安静乡的青竹寺一带。器形以罐、钵、碗、釜为主。此外还有坛、瓮、碟、洗(盆)、壶、盏、盂、网坠和蛙形器等。瓷胎白中泛灰,釉色以青绿为主,青黄次之。
青竹寺窑瓷胎是使用含硅的瓷石制作而成的,其烧成温度为1208℃—1224℃,属于瓷的范围,是我国最早的高钙灰釉、高硅质瓷胎青瓷。罐、碗、洗(盆)、釜、壶、器盖的外表多装饰方格纹,也有刻画文字的,如“九”字等。钮部装饰以模印几何图形为主,常见蕉叶纹、方格纹和菱形纹。该窑的堆积层可分为上、中、下三层。由于中层出土了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的刻文瓷片,从而可以确定该窑的绝对年代,其下层年代可能会早到东汉初期。该窑的分布情况,大致从湘阴青竹寺沿湘江逆流而上,中经湘阴樟树潭窑,湘阴铁角嘴的窑头山,至望城县的长沙区—石诸湖石门矶一带,南北长70公的湘江沿岸均发现了具有青竹寺窑特点青瓷古窑址。

(二)湘阴城关镇窑

湘阴城关镇像一个三角洲,城关镇窑主要散在堤垸一带,南北长672米。主要器形有双唇罐、小高足盘、杯、矮足大盘、碗,砚、唾壶、三足炉、高足碗、水注、盒等。胎色灰白,釉色以青黄为主,部分釉色因窑变而呈蓝色、紫色,青釉莹洁有闪光,透明或半透明,多开片。纹饰有印纹、划纹、釉下点彩和雕塑等。纹饰中有多种类型的团花、卷草、人物、几何印纹等。团花以莲花或变形莲花为主,点彩仅见于青瓷钵(碗)、罐等。此外还有块状浸釉,作团扇状,这种块状釉装饰在后来的长沙窑瓷器装饰中大为流行。雕塑有浮雕和圆雕两种。浮雕有莲花纹堆塑、圆雕有鸳鸯、龙头、象首等。以上青瓷的胎色呈灰白色,烧成温度为1300℃左右,其年代相当晋、南朝、隋至盛唐时期。

相关评论

1、周世荣:《岳州窑源流初探》,《江汉考古》,1986年第1期。

2、李梅田、刘红芳:《洪州窑与岳州窑关系浅探》,《江汉考古》,1999年第1期。

3、周能:《略谈湖南名窑与陶瓷器的主要特点》,《收藏家》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