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唐摹《兰亭序》(黄绢本)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这卷原托名为褚遂良所书《兰亭序》,正文质地为绢本,黄褐色,亦称“黄绢本”,其纵24.5厘米、横65.6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印文已模糊不太清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墨宝”二字(残存)。卷中有明代书画鉴赏家项元汴藏印甚多。卷尾依次有明代许初,清代王澍、贺天钧、唐宇肩、顾莼、梁章钜、梁同书、孙星衍、石韫玉、李佐贤、韩崇诸跋。

因这卷唐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有些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还有点画的肥瘦、牵丝的联系,都明白地使人看到书写时行笔的轻重、徐疾。顾莼在跋文中称赞正文书法:“虚和自绕古拙之趣,宋元诸大家不能追步。”而梁章钜则认为:“此本锋棱颇露,不若米跋本之精腴。”又在他的《退庵题跋》卷六里说:“此本轩豁刻露”,又说:“顾南雅跋所称‘虚和古拙’者,尚未似也。”看来,梁章距对这卷摹本的评价与顾莼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与他们二人的审美角度不同以及当时人们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综观该卷的所有题跋,在对正文书艺的品评上,更多为赞誉。例如王澍评此卷:“笔墨之外别有一种超诣变灭之趣,当时醉态(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仿佛可见。”贺天钧称该帖:“笔法飞舞,神采奕奕”;唐宇肩评其:“笔意清真”;韩崇赞其道:“谛观笔势,于圆转如意中寓沉厚渊穆之象”等等。而这些赞誉之词,也正是初唐时期的书法特征。

这卷唐摹《兰亭序》,是1952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以当时的人民币50万元收购入藏,1958年6月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其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无论在何处为谁人所收藏,都被视为珍宝。尽管它不是褚遂良的摹本,但作为唐代初期的书法作品,能流传到现在,实为不易。正因它与其他唐摹《兰亭序》的存在,使我们现在的人在感受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认识了唐代早期的书法风尚。

深入探索

兰亭雅集与《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士大夫在会稽山阴兰亭举办了首次兰亭雅集。兰亭雅集的基本内容有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制序和挥毫作书等。当时,王羲之满怀激情地用饱蘸墨汁的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毫作序,写下了书法千古名篇——《兰亭序》,又称“禊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其遒丽劲健的体势,自然儒雅的章法,千百年来一直是后世人学习行书的典范。在《兰亭序》中,王羲之脱尽魏晋以来用笔滞重的写法,创造俊逸、雄健、流美的书风。

《兰亭序》全文

《兰亭序》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萧翼赚《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对它可说是朝思暮想。后来,他打听到《兰亭序》真迹藏在浙江会稽辩才和尚手里,就多次令人向辩才索要,可是辩才推说不知下落。唐太宗想出了一计,他派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一书生,去接近辩才。萧翼去后不久便和辩才交上了朋友。 

一天,萧翼故意得意洋洋地拿出王羲之的墨迹給辩才看,那和尚看了,不以为然地说: “真倒是真的,但不是最好的。我藏的那本真迹才最好!”“甚么帖?” 萧翼连忙追问。辩才不知是诈,脫口而出:“《兰亭序》!”萧翼听了故意扮作不信。那和尚心想:你这帖算甚鬼么!我今天非得让你见识见识不可!这就上当了。辩才赌气从房梁上取下了珍藏多年的《兰亭序》真迹。萧翼大喜,立即把真迹纳入袖中,拿出皇帝诏书。辩才纵有辩才也无可奈何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敕令虞世南、褚遂良等摹《兰亭序》,藏入宫中。据说,唐太宗驾崩后,《兰亭序》真迹成了这位帝王的陪葬品。其实唐太宗本人的书法也非常潇洒,太原晋祠前的《晋祠铭》和敦煌石室发现的《温泉铭》,即是他的手迹。

唐代几种《兰亭序》摹本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因唐太宗生前太珍爱王羲之的《兰亭序》了,故他去逝后,原迹作为殉品随他一道葬入昭陵。后世所传的《兰亭序》墨迹,都是钩填本或临写本。在现存世的《兰亭序》中,以唐摹本最为珍贵。其中又以“神龙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最精,临摹者在该本中,不但精确细致地传出原笔法,就连墨气的浓淡,行款的疏密也作得很自然。至于拓本则更为繁杂,无可盘诘。唐代的何延之和宋代的桑世昌都著文考订,元明以后则更盛。传世的几种唐代临摹廓填本,如称虞世南本、褚遂良本、冯承素本等,彼此对照,在体势和行款方面,都互有出入。然而,就王羲之的《兰亭序》而言,作为书法艺术本身,其藻丽多姿的书体,潇洒自如章法,开启了一代书法新风尚。

相关评论

唐摹《兰亭序》黄绢本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