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商代象纹铜铙

商代象纹铜铙,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山顶。通高70厘米、铣(xiǎn) 间宽46.2厘米,重67.25公斤。颜色土褐,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商代的打击乐器,使用时器柄向下,而发声的铙体则向上,演奏时敲击口部,敲击起来声音宏亮。

它虽然看似厚实笨重,制作却精细讲究。器物的上部两侧分别立着一只卷鼻小象,而左、中、右三边还装饰有6只虎、6条鱼和11个乳钉。器身的粗犷厚重和纹饰的繁缛精美、兽面的抽象神秘和象纹的写实鲜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深入探索

用途

铙这种打击乐器的声音宏亮,人们利用声音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用于军旅,类似铜鼓的作用。 古代文献记载:“击鼓山顶,足以号召部众,指挥军阵”,从对铜鼓的描述就可以窥见铙作为军乐器时发出的声威了。二是用于祭祀和宴乐时配合其他乐器击奏打节拍。商代人最迷信鬼神,最重视对祖先对自然神的崇拜。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南方铜铙大都是当时祭祀山川、湖泊、风雨、星辰的礼器。

在宁乡老粮仓陆续出土了19件青铜大铙,尤其是1993年一次出土9件。据测音,每件铜铙能发出1~2个不同的乐音,编合起来古代的五音俱全,可以演奏古代各种乐曲,是目前我国最早能成组演奏的乐器。 

《三千年前中华南方古乐》是长沙市博物馆通过对我国南方古代音乐文化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复制和仿制76件商代乐器组成。

发展演变

青铜乐器主要是钟类打击乐器,依性能、造型、使用方法之不同,有铙、钲、铎、钟、镈等。大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青铜打击乐器。商至西周大铙出现于长江以南,湖南发现最多。商代晚期流行的大铙在西周早期继续流行,发展到西周中期终于被另外一种乐器——甬钟取代。甬钟具备了后世编钟钟形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青铜乐器的铸造方面,长江流域发展到了很高水平,并创造出一些独具地方特征的器型。以湖南、湖北为腹地的楚,继承了湘江流域青铜乐器的铸造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保持了商周时期形成的青铜乐器铸造的领先地位,铸造的编钟规模宏大。

周代中期以后,编钟流行,由三枚一套发展到数十枚。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所出编钟共64枚。编钟音域宽广,音质良好,可以演奏复杂的多声部乐曲。可以说3000年前的古人显示出了相当高的音乐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