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明宣德红釉瓷盘

明宣德

高4.3厘米,口径18.3厘米,足径11.6厘米

1956年故宫博物院拨交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口沿有白色“灯草边”,足底施白釉,釉下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体款。造型规整,釉色纯正,是宣德官窑红釉瓷的精品。据明代王士懋[mào]《窥天外乘》记载:“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zōng]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可见红釉瓷在当时就非常珍贵。

红釉是釉中铜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的呈色,这种高温铜红釉最早出现于唐代长沙窑,宋代钧窑和元代景德镇窑继续烧制,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红釉烧造技术达到成熟,烧出的铜红釉鲜艳夺目,有“宝石红”之称。

深入探索

红釉瓷器发展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红色的传统。红色代表吉祥喜庆,如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从张灯结彩到服装用具,无不用红色来体现。红色象征高贵,如许多宫殿、庙宇的墙壁为红色,官吏服饰多以大红为主。红色还是中国古代祭祀的颜色,如《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红色开始出现在瓷器装饰上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此前瓷器已出现的釉色有青、黄、白、褐、黑,这些色彩均是不同含量的铁元素所表现的颜色,此外还有绿色,这是铜元素在低温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颜色。目前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中已发现高温铜红釉瓷器,但数量很少,且烧造技术尚不成熟,多伴生绿色,其生产虽具有原始性、偶然性,但仍是里程碑式的创造。

宋代烧造红釉瓷器的窑址有河南钧窑,文献记载中还有河北定窑。钧窑所烧的红釉多属于窑变色,并不是纯净的红色,如下图的钧窑尊红色中掺杂有天蓝色和玫瑰紫。

河北定窑在历史记载中也烧造红釉瓷器,简称“红定”。如北宋诗人苏东坡《试院煎茶》中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宋代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记载:“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又如南宋蒋祈《陶记》中记载:“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shān]埴[zhí](注:埏埴即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之器,洁白不疵,故鬻[yù]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瓷、龙泉青秘相竟奇矣。”但“红定”是否存在,目前仍有争议,研究者大多认为这种红釉其实是一种酱红色釉,仍属于铁元素的呈色。

元代高温铜红釉似乎与青花装饰一样,并不是继承宋代工艺发展而来,而是在中国瓷器装饰史上再次被创烧出来。一种技术工艺中断失传后,再次被创造发明出来,这种情况在人类发展史上屡见不鲜。元代高温铜红釉烧制工艺一开始就具有较高水平,只是目前发现的铜红釉瓷器极少。

明代继承元代铜红釉工艺,历经洪武、永乐时期,在宣德时期达到鼎盛。红釉发色纯正,还出现了红釉描金工艺,器形丰富,产量增多。

明代宣德以后至明末,红釉瓷器趋于衰落,红釉发色黯淡,产量锐减,烧造工艺濒于失传,以至嘉靖时期御窑烧不出纯正的高温铜红釉而请求改烧低温矾红釉。

清代是高温铜红釉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除祭红继承了以往的铜红釉工艺外,还出现了郎窑红、豇豆红、胭脂红等新的品种,大大丰富了红釉瓷器的内涵。

相关评论

1.刘伟:《宫廷中的红釉瓷嚣》,《紫禁城》,2005年第4期

2.王莉英:《红釉瓷器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