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民国初年“桃源工”雕花朱漆贴金床

民国初年。

长220厘米,宽230厘米,踏步深45厘米,高300厘米。

该床上有卷篷顶,下有踏步,踏步前有雕花柱架、挂落、倚檐花罩组成的廊庑,后半部是床铺,有雕花门罩、垂带、遮枕。床的三面围有雕刻的屏风,有缺失。通体朱漆髹金,虽金箔稍有剥落,但仍艳丽如新,富丽堂皇。

民国初年“桃源工”雕花朱漆贴金床局部图

纵眼望去,蝠(福)从天降、双凤朝阳、五子登科、状元游街、八仙同聚、麒麟送子、百鸟出窝、松鹤延年、多子多福、四季平安、刘海戏金蟾等种种场景跃然而出;《西厢记》、《牡丹亭》、《薛仁贵迎妻》戏剧人物鲜活生动;龙、凤、鹿、鹤、鱼、狮子、鸳鸯、玉兔、喜鹊、蝴蝶各种瑞兽栩栩如生;梅、兰、竹、菊、荷、芙蓉、松柏、葫芦、寿桃、佛手、葡萄、石榴、金瓜、莲藕各类植物花果活色生香。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之精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几乎涵盖了人世间一切吉祥美好的愿望。

在工艺上,该雕花床包括了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上百种刀法技艺。布局精辟,运刀流畅饱满,立体感很强,充分体现了“桃源工”的精湛繁复,令人叹为观止。

深入探索

一、“桃源工”的流传

毗邻常德沅水上游的桃源县,因陶渊明而扬名的世外桃源之地,有着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自古便是常德古城的“物流中心”。明清以来,享誉朝野的“桃源工”就发源于此。所谓“桃源工”是集与建筑、家居、文化交往有关的石雕、木雕、刺绣、玉石雕等手工艺的简称,因从业者众多,流传历史悠久,艺术风格独特而名震一时。

“桃源工”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常德自古虽是“五溪蛮”之地,但沅澧流域人民聪慧勤劳、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从尧、舜时代的善卷先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让王位到屈原楚辞中大量有关沅澧流域风土人情的描绘,尤其是东晋以后,陶令公的“桃花源记并诗”的广泛流传,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纷纷游历常桃一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自唐以降,常德就是藩府之地,据史载,明孝宗弘治四年,明宪宗第十二子朱枢封王于常德,为修建王府,调集京城大批能工巧匠来常,也带来了豪华精湛的宫廷技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本地质朴大气的民间工艺相融合,特别是明末李自成兵败京城,所率将士及宫廷工匠数万人碾转至常德。归隐夹山寺,工匠兵士散居石门、桃源一带,在谋生繁衍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了精美细致与粗狂质朴相结合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手工艺,后人称之为“桃源工”。

明、清两代“桃源工”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常德的王府还专门配备了玉石作坊,从业工匠除了频繁地在本地和京城承接建筑、家具用品、刺绣、玉石礼品工艺的制造外,也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文化传承队伍。“桃源工”雕技蜚声朝野,桃源工匠屡被皇宫所用。清亡后,这批工匠返回家乡,技艺代代相传,“桃源工”雕花床成为当地显贵人家的必备之物。

民国以来,经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还有文革浩劫。“桃源木雕”所依附的建筑,家俱用品等保存无几。“桃源工”手艺几近失传,很多雕品大量外流,尤其是在日本和韩国,“桃源工”木雕特别受欢迎。所幸的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民间不少有识之士便开始抢救性的收藏“桃源木雕”及“桃源工”的其它艺术品。如,全国首家博物馆式茶馆——大河茶馆,内藏雕花床、柜、洗脸架、太师椅、八仙桌、酒坛盖、门窗等“桃源木雕”代表作品一千余件,使后人得以领略祖辈们曾经创造的辉煌文明的一部分。   

二、“桃源木雕”的特点

在收藏界享有盛誉的桃源木雕是“桃源工”繁花似锦中的一朵奇葩。和闻名于世的中国“四大名雕”:浙江东阳雕、福建雕、安徽雕、山西雕相比,“四大名雕”无非细腻以至繁复,真实以至毫发毕现,场面浩大以至堆砌,髤饰精美以至金碧辉煌。唯桃源木雕继承了汉代砖雕的艺术精髓,大气中不失细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计白当黑,以少胜多”的理论。造型夸张而不空洞,线条简练而不简单,其山水,稍加点缀则意境深远,其人物,纵横几刀则神情兼备。其花鸟略施刻画则生动饱满,在艺术风格上,虽与起源于十九世纪西方“毕加索”等人创造的“立体画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观点上要早于西方几百年。所以,“桃源木雕”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艺术价值的挖掘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

相关评论

1、李洁、殷俊《拙朴为质 大俗即雅——浅谈桃源民间木雕艺术》,《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

2、唐俐娟、温瑞芬、雷芳《浅析桃源木雕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大众文艺》,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