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牙雕龙纹笔筒
口径12.2—15、高19.5厘米
征集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一般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等。象牙质地细腻,光洁如玉,牙纹细洁,堪与宝玉石媲美,有有机宝石之美誉。其雕成器物更是充满艺术魅力,因此牙雕工艺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古老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之一,也是制作笔筒的佳材。
该笔筒材质为象牙,椭圆直筒形,底板可分离。口沿铭刻:“芸公主席赐存,张其雄敬赠。”芸公主席即为何键(1887—1956年),其字芸樵,湖南醴陵人;国民党陆军上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民国期间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张其雄可能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革命先烈张其雄(1903—1926年),其乳名张书,号书仓,化名石杰;湖北省广济(今武穴)人。
笔筒口沿下方有花瓣纹一组。筒身镂雕透空钱纹锦地,上浮雕九龙。龙呲牙咧嘴、发毛后飘、长须、三爪、身有鳞,有云纹错落其间。雕工细腻精湛,动静结合,精妙美观。从工艺看其应为广州牙雕。
(袁建平/文)
深入探索
1、牙雕简史
象牙洁白、细润,具有天然优雅的纹理,质地坚硬而又富有韧性,不易崩裂,是工艺品加工的上好材料。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牌饰、牙雕蚕纹圆形器、牙雕蝶形器等,表明7000年前河姆渡人的宗教信仰和对太阳的自然崇拜。
殷商的统治区域非常广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在我国工艺美术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牙雕制品的加工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在郑州紫荆山发现的商代遗址中就有较大规模的牙骨作坊一处,其中有各种骨器和象牙器,还有大量的加工工具。1976年在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内曾出土了象牙雕夔纹嵌松石杯、带流虎鋬杯,其精湛的加工工艺仍为当今的牙雕大师们所称道。商代牙雕不仅选材、削料、用料、镶嵌工艺已相当成熟,雕刻多模仿青铜器的细致花纹,线条匀实、流畅,造型端庄、风格严肃,有很强的神秘感。
象牙雕刻发展到周朝时已被列为“百工”中“八材”(珠、牙、玉、石、木、金、革、羽)之一,象牙制品成为帝王贵族象征权力、地位、财富的物品,制作工艺也更加追求细腻、精致。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大变革时代,尽管诸侯国间战争不断,但是社会生产发展迅速,学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牙雕的品种及工艺都有所创新,牙器制作深受当时发达的玉器和青铜器制作的影响。工匠们充分利用象牙纹理细腻、容易打磨的特点,雕刻出错综复杂的纹饰,从而达到了与玉器和青铜器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当时的牙雕艺人已能雕刻出足以乱真的象牙楮叶,象牙制品从礼祭品逐渐向观赏品和高档实用品演变,并进一步演化成为商品。荀子的《王制篇》中就记载了象牙制品在当时的六国都邑出售的事实。
汉代的象牙制品主要有实用品和术士炼丹修道用品两类,并发展出将象牙制成柔软细条的技术。汉代的石刻和玉雕非常发达,对牙雕的影响很大,多采用线刻和浅浮雕的手法,线条简练、抽象,富有表现力。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象牙勺和象牙刻虎纹板就是这一时期象牙雕刻的代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大动荡、大分裂、大战乱时代,人民为躲避战乱而四处迁徙,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对牙雕工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晋时,象牙制品开始成为官位等级的象征,《五杂俎》中曾记载:“笄,不独为女子之饰,古者男子皆戴之,……,士以骨,大夫以象,盖今之簪耳。”。1965年北京西郊发掘的一座西晋墓中出土了一件象牙尺,尺的刻度精准,线条流畅,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是一件罕见的西晋时期的象牙雕刻精品。
隋、唐时期象牙工艺日臻完善。1982年陕西西安东郊郭家滩隋代罗达墓出土的58件器物中,有两件牙器:象牙带钩和象牙笏,均为用整块象牙雕刻而成。唐朝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达到了顶峰,手工业生产也有巨大的进步,不论从生产规模,还是产品种类,都是以往任何朝代所无法比拟的,雕刻业的牙器制作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此期所特有的技法—拔镂。该法是先将制成型的牙器染色,再精细地雕镂出各种花纹,所刻出的地方就显露象牙的本色,与先染的颜色相映衬,十分华美。
宋代的统治者采取抑武扬文的施政国策,虽然在军事上表现软弱,但其文化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口岸开放,象牙原料被大量进口,象牙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推动。除前朝各代已具有的传统常规首饰、用具外,宫廷文思院下设的象牙作坊还开启了纯观赏性象牙制品的发展之道。出现了中空、可双层转动的象牙球。《格古要论》中载:“尝有象牙球一筒,中直通一窍,内车二重,皆可转动,谓之鬼工球……”。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互市中,宋朝工匠们雕刻的牙器深受北方人的欢迎,成为最重要的贸易商品。
元代推行“匠户”制度,工匠的户籍是世袭的,保证了工匠队伍的稳定并保证了民间的手工技艺不致失传,同时官办手工业也非常发达,在规模和产量上都超过了以前各朝代,透雕技法普遍使用,但传世的作品却很少。
明、清两代,随着玉器、陶瓷、景泰蓝、漆木家具等工艺美术达到登峰造极,象牙雕刻也进入了其辉煌阶段,出现了宫廷作坊、官府作坊与民间作坊并存的局面,云集了大量能工巧匠,更有文人雅士中的工艺美术爱好者以兼职的身份参与设计制作,形成了儒雅、清新的格调,雕刻题材丰富多样,重工艺、重选料、重意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象牙雕刻的最高水平,被社会所推崇并影响了象牙雕刻艺术的一代风貌,为中国近代象牙雕刻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明代牙雕秉承宋元传统,刀工简练,打磨光滑,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突破。牙雕工艺已达到了繁荣时期,在生产技术和工艺上,工匠们掌握的技巧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处于前列的。牙器的雕刻走入了新的时尚,牙雕艺术受当时肖像画的影响,比较注重雕刻的写实性。出现了小型雕刻器物,被当作几案陈设的清供与珍玩。一些文人雅士也把雕刻当作一种爱好,参与其中,更提高了艺术品的品味。明代牙雕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佛教人物雕像非常多见,也有反映天主教文化的雕像,并开始作为外贸出口。象牙制品的风格以质朴、清雅、传神见长,雕刻技法浑厚、简练、富有韵律,并开始出现熏旧工艺。
清代的牙雕业发展很快,在规模、工艺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是象牙工艺的鼎盛时代。除延续明代的传统之外,较其规模更大,雕工更为繁复、华丽,造型优美、着彩染色和谐,艺术水平日臻完善。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江南、广东、北京及造办处为中心,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宫廷色彩的牙雕工艺。造办处牙雕是专供皇室使用的,一般都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进行创作,有的就是在皇帝的直接监督下完成的。如:清代最著名的“月漫清游册”就是在乾隆皇帝的审定、修改、统一之后,奉旨制作的。清末,宫廷艺术日渐平淡,而民间工艺逐渐活跃。至清咸丰三年(1853年),从明代后期逐渐崛起的广东牙雕业成为民间象牙加工的主流,成立了中国民间第一个象牙手工业行会组织——象牙会,既制作供品又制作商品。
近代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象牙加工的宫廷作坊解散,大量的牙雕艺人流散到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地,继续从事象牙雕刻,1912年-1936年是我国近代南北象牙雕刻业最为活跃的时期。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座25层的具有南派牙雕典型风格的广州象牙球,击败了由日本匠人制作的26层象牙球,荣获“艺冠全球”特等奖。20世纪30年代,又出现了一粒米微刻技术,并名扬海内外。其后,由于连年内战以及抗日战争的爆发,我国的象牙雕刻业几乎陷入绝境,大批牙雕艺人被迫逃难、流亡。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的现代象牙雕刻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建国初期,工艺美术品曾是国家出口创汇的主要方面,而牙雕做为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四大名旦(牙雕、玉器、景泰蓝、雕漆)之一,发展迅速,雕刻题材内容得到拓展,富有情节的大型作品不断增多。20世纪50年代,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天津、福建等地先后聚集了富有实力的象牙雕刻人才。1955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对手工艺的保护、提高、发展政策,个人风格、流派得到尊重,国内的象牙雕刻业呈现一派日新月异的新气象,展现出现代象牙雕刻品精雕细刻的技艺、多姿多彩的形式及东方传统的艺术特色,南北各地又以各自强烈的艺术个性展现了不同的作品风格。20世纪50至80年代,为对外国际交往而遴选的国家级礼品,象牙雕刻艺术作品屡列首选,使中国的象牙雕刻享誉海内外。当时的毛泽东主席就曾经将一个刻有北海全景的象牙雕刻工艺品赠送给前苏联领导人。我国现代象牙雕刻制品主要分实用品、装饰品和陈设艺术品三大类,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的购买力与日俱增,各种品类尤其是象牙装饰品的消费水平处于上升的势头,同时由于象牙原料的匮乏,气势磅礴的大型整牙雕刻的艺术精品已难再现。
新石器时代象牙雕刻双鸟朝阳 长16.6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商象牙雕夔銴杯 高30.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汉象牙刻虎纹板 长4、残宽1.8厘米 河北省博物馆藏
元象牙饰件 高4.2、长6.9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象牙雕观音送子像 高1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象牙雕人像 高2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明象牙雕岁寒三友笔筒 高12.7、径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象牙雕四季花卉方笔筒 高12.1、口径9.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象牙雕渔樵图笔筒 高14、口径11.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2、牙雕流派
(1)广州牙雕:广州牙雕又称南派牙雕,制作着重于雕工,并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玉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从此,广州牙雕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有别于苏州、北京、扬州、杭州等地的艺术格调,并对其他地方的牙雕工艺产生了影响。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最擅镂雕,主要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品种有象牙球、画舫、人物、笔筒、插屏、鸟兽等欣赏品,筷子、梳子、图章、鼻烟壶、瓶、烟嘴、灯具、粉盒等日用品。基中以象牙球最有名。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有立体化,增加图案的层次,是广州牙雕工艺的显著特色。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广州牙雕风格趋向写实,并且吸收了大卷叶、写实花卉等外国图案的长处,又以染色、螺旋状的连接部件为特色。
(2)苏州牙雕:(包括地处江南的南京、嘉兴、杭州、扬州等地)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已初步规模,并形成一定风格。苏州地区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水平很高,技法多样,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牙雕工艺与其他雕刻工艺不断融合渗透,并吸收了其他工艺中的造型图案、技法,再加上许多其他门类的雕刻家们也直接参与牙雕工艺,为苏州牙雕工艺的新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因素。苏州地区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传统文化深厚,特别是吴派、虞山派、娄山派绘画艺术对牙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故苏州牙雕一直充溢浓郁的文化气息,总体风格典雅醇厚。艺人善于用隐起手法施展技艺,形象生动,意境幽远,布局疏朗得当,给人以恬静之感。其细节的处理非常纯熟,刀法一般采用流畅自如的浅浮雕、阴刻、圆雕、高浮雕,用刀简洁有力,打磨圆滑光亮。题材来源十分广泛,有人物、花草、鸟兽、山水、神话传说,追求意境的表现。苏州牙雕吸收了竹雕、绘画等传统艺术的特色,山水追求吴门画派以及四王画派的布局和皴法,人物、花草、禽兽则有清初恽南田流派的气质,各种图案古色古香,风格清淡明朗、秀美野逸。
(3)北京牙雕:北京牙雕并不能称为一种牙雕流派,而是广州、苏州、北京等地牙雕风格不断融合的产物。北京牙雕可考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在北京黄土坡出土的战国墓中就发现过象牙梳子。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列为皇家贡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是为皇宫做牙雕制品的。造办处牙雕,专指在清宫造办处牙作制作的牙雕,它源自于民间,但又有别于民间,是一种专门为皇室使用的宫廷用品。匠人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任意雕琢,而是要符合皇亲的喜好。由牙匠出样稿,经皇帝亲自审阅后,方能雕琢,不得擅自修改。北京牙雕以小件器物居多,一般是文具用品摆件等文玩,以刻制人物、花卉、草虫见长,尤以刻制人物最为闻名。风格“雅、秀、精、巧”。宫廷牙雕在乾隆时期达到创作高峰,以后渐趋衰落。光绪年间,北京的象牙作坊,在封建贵族和帝国主义列强欺压下,面临绝迹。
3、牙雕鉴别要领
由于象牙制品涉及国际动物保护条约,象牙材料价值昂贵,来源又较少,但其纯洁温柔的特点格外受到青睐,因而假冒象牙制品屡见不鲜。其作伪者多用骨材仿冒牙材,用烟熏和染色于新牙材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而牟取暴利。牙雕工艺品的鉴定要从其质地、器用风格、造型、花纹,款识等入手,抓住关键,综合考察,才能去伪存真。
(1)材质鉴别
象牙狭义地说是雄性的象的獠牙,广义地也可以指其它动物(比如猛犸象、河马、野猪、海象、鲸等动物)的獠牙或骨头。象牙往往被加工成艺术品、首饰或珠宝,此外它还被加工为台球球和钢琴键,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原材料。象牙所有哺乳动物的牙齿或獠牙的化学组成是相同的,因此来自不同动物牙的材料基本上也是相同的。不同动物牙的颜色可能稍许有些不同。牙齿和獠牙本来是同样的物质。牙齿是特别的、用来咀嚼的结构。獠牙是伸长的,伸出嘴唇的牙齿,它们从牙齿演化出来,一般作为防御武器。
象牙主要由磷酸钙组成,国际上称之“有机质宝石”。硬度为2.5,因含有弹性硬蛋白,故有很好的弹性和光泽。象牙最初为乳白色,半透明有亮光,时间久后渐变成黄或褐色,在黑暗的地方,紫外线照射下有白色到蓝色的荧光。象牙越大越白越细腻越珍贵。非洲产的象牙质地最为细腻,在乳白色中透出一股暖色调,光泽极为柔合,故质量最好。亚洲象牙的颜色则显得太白,质量次于非洲象牙。
象牙制品呈牙白天然本色,虽经时间长而发黄,以豆渣浸泡后再擦则自然变白。其漂白后也有油润洁白的光泽,手感润泽细腻;骨制仿品大多经漂白而成,其漂白后显得干涩,手感粗糙;塑料制品的白色呆板,不自然,无光泽。
真品象牙结构致密,质地细腻,其比重大,有手头重的感觉;骨制仿品则质地疏松,其比重小,故手头发轻发飘。一般指的是牛角和骆驼骨。骨经漂白加工,磨光上蜡等工艺,色也白净,好似象牙。但骨含钙量高,性脆、质轻、且松、有细小的黑点和棕眼。
真品象牙本身有它独有的花纹,名为“牙纹”,如同树木年龄一样;以牙心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随着大象年龄的增长牙纹也变得越来越粗,象牙天然的纹为一深一浅的牙纹组成平行状或“人”字形和网状形。骨制仿品则没有牙纹,其质地粗糙,用放大镜观察表面布满了粗糙的小砂点,顺此,验看牙纹和小砂点即可分辨是牙器还是骨器;塑料制品几乎看不出纹路。
真品象牙制品做工一般精致完美;骨制仿品因质地较粗,即使细作也会显粗糙;塑料制品则常常留有模具痕迹。还有人造牙是采用化学工艺合成,比较容易辨认,其主要有三种:一是由酚醛浇铸树脂而成,其无色透明,可掺入各种颜色熔制,可琢磨。特点是坚硬,不怕热,高温不变形。但较脆,怕摔打,时间长了易变黄。二是由硝化纤维塑料制成,特点是质地较软,富于弹性;但怕热,易燃烧。三是由干酪素塑料制成,人造牙的质量轻,光泽差,无牙纹。也有故意作出牙纹的,但死板呆滞,呈规则的平行线条,和象牙的自然的人字纹、网状纹不能比拟。
真品象牙制品没有疏水性,若以水珠在制品上,水滴没有明显的边缘,用手抹开后能很均匀地吸附在制品上,水亦不会收缩;塑料纺品则具有疏水性,即滴在塑料上的水珠不会浸开,用手抹撒水珠,其水迹也会收缩。
(2)年代鉴别
a、观察象牙本身的颜色和断裂纹。象牙雕刻艺术品的表皮都会老化。年代久了,表面就开始泛黄,再由淡黄逐渐变成姜黄、深黄,直至浅棕色。并且,同一件象牙器上,颜色还往往深浅不一。伴随着色泽的变化,有的器物表面,还会出现一根根短头发丝样的浅纹,习惯上称之为“雀丝”。牙器的年份愈久,雀丝就愈多、愈黑、愈深和愈长,进而就会表现出裂纹。作伪者做旧的象牙器物,表皮有色却无光,无包浆,雀丝的裂痕亦不自然,嗅之,有一种烟呛味。
b、从雕刻品的艺术风格来判别。如清初雕刻的观音像,衣纹线条简练,有明代牙雕的遗风。由于深浅刀法并用,圆浑而挺拔,衣着线条下垂而坦然,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近代仿制的观音像,衣纹线条繁复,立体感不强,刀法也软弱。
c、注意旧料新雕。所谓“旧料新雕”,就是用旧的牙器,改雕成“古代名品”,或旧的牙器有损坏,取其一部分改头换面,用来充当古代的牙雕制品。对此,我们可以从材质、工艺两个方面做出鉴定。
d、款识辨析。关于款识辨析,除了要注意“后加款”的作伪方式,还应该警惕以假冒真,尤其是对有落款的名家牙雕作品。如清末民初的微雕家于硕,他的书刻不仅清新秀丽,且气势连贯,像是一气呵成。目前,于硕的作品也有仿冒的,仿冒品的微刻,字形欹斜,运刀偏直,笔画粗细一致,与真迹有很大区别。
(3)象牙雕常见的作伪方法
我们在市场上,常常会看到一些故意做旧的象牙雕刻品,其材料本身是象牙,但是新象牙,为了冒充旧牙雕,作伪者通过各种手段,使新象牙牙色变得旧黄,以期假冒古董而获取厚利。常用的作伪方法有以下几种:
a、将新象牙沉浸在浓茶水中加热,或置于咖啡汁中浸泡数周或数月之久。
b、将象牙制品浸泡在松节油中,在阳光下曝晒三四天。
c、将新象牙放在烘炉和冷冻柜里交互烘烤和冻结,使之热胀冷缩过度而产生裂痕,冒充古旧象牙的自然裂缝。
d、置于烟中熏烤,使新象牙的颜色与旧象牙的相似。经烟熏后,某些易挥发的类似焦油一样的物质便均匀地粘附在新象牙的表面。但用这种方法作伪,其色泽可以被沾有汽油或酒精等有机溶剂的布擦掉,假色擦去后,依然保持着新象牙原来的自然色泽。有时,用低劣手法作伪的颜色,还可以被温水和肥皂水洗去。民国时期,曾流行用染料来染色,以达到做旧的目的。被染色的象牙,整体颜色都均匀一致,然而随着年代而自然变旧的象牙颜色,其最暴露于外的部分,显得更暗一些。
所以,在鉴别牙色时,我们可以察看一片牙的底部或内部,观其色泽老化的变化程度与表面是否一致。经人工染色做旧的象牙,一般在处理过程中无法将器表和内部深处的色泽做成两样,而自然老旧变色的象牙却有此方面的差异,这就为我们鉴别象牙到底是自然泛黄还是人工做出来的,提供了一个标准。
(袁建平/文)
相关评论
1、东流:《繁简得当各千秋——竹、木、牙雕风格再探》,《钟山风雨》,2003年第4期
2、范梅莉:《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象牙雕刻鉴赏》,《收藏家》,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