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清彭玉麟题《洁园展禊图》设色人物图卷
清 卷轴 纸本 画心纵高:34.2厘米, 横宽372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打开图卷,图中引首前部隔水处金笺题签,上为曾纪泽楷书题“洁园展禊图,癸酉孟夏湘乡曾纪泽题签”。引首部为纸本洒金笺,彭玉麟大字行书题“洁园展禊图”五字,上钤“玉言诚实无欺”朱文闲章,落款书:“丙子春暮强病腕为力臣世大兄大人题,西湖十二桥钓叟彭玉麟。”后钤朱文“青宫少保”及白文“彭玉麟印”两枚印章。
展开图卷,一幅明媚的春景跃于眼前。图中描绘的是清同治、光绪时期十一位湖湘名士于同治壬申(1872年)三月三日聚集于洁园,进行展禊雅集的一幅场景。全幅以人物活动为主,入图人物皆为湖湘文人雅士:郭昆涛、何应祺、罗汝怀、杨翰、李元度、张笠臣、郭筠仙、吴南屏、孙阆青、朱香荪、刘史庭。
雅士或坐于回廊作画吟诗,或团坐于河边阅读,或两人围坐畅谈,或正在休憩。另外还有各自侍童服侍于左右,他们有的持杖、有的捧书、有的备纸、有的煮茶。图中人物表情传神,场景生动,一幅悠闲自得、栩栩如生的画面。图卷背景为一幅春光图,洁园中处处布满松、竹、桃、柳、梅,放眼望去,一片桃红柳绿,花木正茂,让人沉醉于春意盎然的景致之中,园中楼阁回廊,山石池塘,庭园景色显得格外清幽绝俗。该图作者无款,但图中人物线条刻画细腻,衣纹细劲流畅,整体布局疏朗,画面色调以暖色调为主,格调清秀、淡雅。图后题跋长达2米,图中所绘十一位名人雅士均分韵题诗作记。另王闓运、陈宝箴、杨彝珍、八指头陀、程颂万等湘籍名士留有题跋。
深入探索
修禊活动是中国古代一种古老的风俗。始于夏、商之际,最开始源于一种巫事遗风,《周礼•春官》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之后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曰:“禊,洁也”。《后汉书•礼仪志》中出现“祓禊”一词,曰:“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俗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矣。”即汉代把修禊定为古人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聚集到水边沐浴、洗濯、嬉水、以除灾祈福的仪式活动,也称之为上巳节。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著名的“兰亭修禊”,王羲之乘兴作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由此修禊开始演变成一种文人雅士聚集于风景秀丽的溪河旁,曲水流觞,畅饮吟诗,寄情于山水间,享受春光风景的一种聚会。修禊活动由含有沐浴祈福寓意行为活动逐渐向文化雅集、诗词创作转变,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文人高士们分别席坐于曲水两旁,主持人命题分韵,以觞盛酒,置于水上,酒至则得分韵咏诗。因此历代的修禊活动为后世留下不少诗词佳作,对诗词的创作及传播影响很大。而修禊的时节也由原定的是月上巳变为春禊和秋禊。《正字通》曰:“禊有二,论语:浴乎沂。王羲之兰亭脩禊事,此春禊也。刘祯•鲁都赋,素秋二七,天汉指隅,人胥祓禳,国子水嬉,用七月十四日,此秋禊也。”即春禊为“三月三日”,秋禊为“七月十四日”。
修禊于清代活动频繁(清代之后又称为“展禊”),特别是乾、嘉时期。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发生在江苏扬州的三次“红桥修禊”,当属其规模最大的一次。分别于康熙元年(1662年)由王士禛、康熙二十一年(1688年)孔尚任、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卢见曾主持,参与者达几千人之多,留下“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阮亭合向扬州住,杜牧风流属后生”、“十里亭台通画舫,一年箫鼓到深秋”等名词诗句,并编写《红桥唱和集》三卷及诗集三百余卷。此次修禊在当时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嘉庆、道光年间,京师、江南两地的修禊日渐增多,参与人员由名流文人扩大到京城官员,其集会的主题也转化为与政治事件相关的内容。如道光年间的“江亭展禊”,发起人为徐宝善、黄爵滋。黄爵滋道光三进士,官至礼、刑部待郎。道光十五年呈《六事疏》于道光帝提出查禁鸦片的主张,积极倡导禁烟运动,得道光帝赏识。“江亭展禊”的参与者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张际亮等均为科举出身,为进士和举人,是提倡改革新政、抵御外侵、抵制鸦片的先驱者。他们在展禊集会中畅谈国政,对一些新思想、新主张达成共识,因此这次江亭聚会推动了广东禁烟行动发展,在国内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修禊活动也成为当时推广政治新主张的一种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