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清末苗族红呢绣花礼裙
长73厘米,腰围77厘米
1982年湖南湘西古丈龙鼻公社征集
百褶裙式,红土布为里,红呢作面,折痕处黑呢作褶线,蓝色土布为腰,裙下摆接黑布边,展开摊平呈完整的圆形。纹饰集中在裙下部,可分五层:第一、二、三层分别绣花卉、绶带、八宝纹;第四层镶织锦,上饰石榴、佛手、云雷纹;最下一层以两处双龙戏珠为主纹,其间绣鸭、马、象、蝴蝶、虎、仙鹤、狮、鱼、凤凰、麒麟、鹿和花卉。纹饰主要运用钉绣的针法,也夹杂了盘金、网针、锁针、堆绫等刺绣工艺。
这是一件湘西苗族妇女在椎牛祭祖、接龙等重大祭祀活动或过年、结婚等喜庆节日才穿的礼服,它色彩鲜艳明快,纹饰精美,堪称湘西苗族妇女服饰中的奇葩。
深入探索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繁多,非但习俗语言不同,而且服饰亦异。湘西苗族之服饰更是式样甚多,尤其是女装各具特色。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饰的典籍当推《淮南子》,在《齐俗篇》中有“三苗 首”的记载。这条记载描述的是“三苗”时代苗族先民用麻掺头发盘于头顶的风俗。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烂”。《隋书•地理志》载“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饰状况。《旧唐书•南蛮传》载唐代五溪地区妇人穿“横布两幅,穿中而贯首”的服装及众所周知的唐太宗会见的那位穿百鸟衣的“南蛮”尊长的故事。我们在后来的文献甚至今天的苗族生活中仍能找到“贯首衣”和“百鸟衣”的物证。
湘西地区苗族妇女,喜用自染的青黑棉头帕包头,发不外露,发包得平平正正一点也不偏斜,帕最后一道要挽于额上。在当地乾州、保靖、绥远、古丈等苗族都有此习俗。头帕缠绕,层层折叠。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有的还加包短帕,长有三尺之余,由额前包向脑后部,帕的两端,紧紧的纳在两边,把耳朵都可以包在里面,不透风寒。女子喜欢用古式的发型,不剪发,仅织一辫。当你们来到当地,会发现无论寒暑,苗民皆会包头,因为当地以露发为耻辱。
衣服腰很大而且长,袖短无领,袖口肥大越尺许,袖长仅过手腕。胸前及袖口会裹绣花边。还有的开叉及放下摆,前后两面之边缘都施绣及挖云鈎。衣服全是满襟即右衽式,无对襟式样。缝工及绣工精致衣裤一套,即使是心灵手巧者,也需要手工一两百个。纽扣部位一般都是五颗布扣或铜扣,腰系红、绿、黄之细褶皱帕,帕端悬吊于右方。有的腰间是系花带和腰裙。裤子短,裤脚肥大,裤脚绣花边或数纱边。
苗族的百褶裙分长、中、短三种。因各地苗家生活习性不同,穿裙的长短也有差异。湘西苗族女子喜好穿中长的百褶裙,裙长而宽,缝成折叠,下脚边沿绣满花草鱼虫吉祥瑞兽,并缀花辫,色彩鲜艳,美观大方,此裙系在腰上,围满下半身前后,苗女行路之时,左右摇摆,婀娜多姿,风度娉婷。湘西流传一首民歌云:“葫芦苗寨住苗人,苗人穿的是苗裙,风吹草动裙边动,裙动裙来人动人。”“改土归流”前,苗女普遍穿裙装,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女子社会地位的改变及劳工关系等多方面带来的变化,导致了百褶裙慢慢的退出苗家女子的日常生活,废成了节日的礼裙,只在吃牛、接龙等盛大的祭奠节日穿着。
百褶裙一般需用十八幅自织窄布拼成。一条百褶裙由三名技术熟练的妇女流水作业,三天方可制成。其制法是首先将经过浆捶的一幅亮布放在木板上,用针在布的正反面按顺序均匀地划线,喷洒上白芨汁,然后按线条折叠成宽窄一致的褶皱,之后再喷洒白芨汁,并将两端缝牢,再将其捆绑在半圆形的竹片上,最后装入粗大的竹筒内,用锅蒸一小时,取出晾干,裙褶即成形,且日久不变。
湘西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图画艺术来表达的。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这主要表现在苗族的刺绣图案里。苗族老人对苗族少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时,常指点着服饰图案来叙述。苗族叙事性服饰图案不仅长盛不衷,而且十分丰富发达,可谓到了以服饰再现历史的地位,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它们包括缅怀祖先的创世图案、祭祀图案和记载先民悲壮历史的战争迁徙图案。在湘西苗族服饰里,大量使用着“蝴蝶妈妈”、“姜央射日月”、“天地”、“黄河”、“长江”、“骏马飞渡”、“江河波涛”、“平原”、“城池”、“洞庭湖”等母题图案,这些图案均显示着苗族历史发展的轨迹。“蝴蝶妈妈”刺绣图案主要在女服的两袖和围腰上。传说蝴蝶妈妈是由枫树心变的,所以蝴蝶妈妈居于枫树之上,这图案被苗家人视若神灵,因为蝴蝶妈妈生养了苗族的祖公姜央。在女服刺绣中,还常看到“姜央兄妹合磨成亲”这个关于人类起源的图案以及表现远古神话“姜央射日月”的图案。从枫树生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姜央到姜央合磨成亲再造人类至姜央射日月,这些富于神话色彩的服饰图案,追溯了苗族先民从母系发展至父系时代的社会历史。在苗族服饰图案中,更广泛的是记述苗族先民悲壮迁徙史的“黄河”、“长江”、“平原”、“城池”、“洞庭湖”、“骏马飞渡”等主题图案,它们是一部关于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史书,生动地描绘了苗族祖先的生活和历史,表现了苗族先民如何经历战争风雨,跋山涉水流落他乡的这一历史事实。这些图案被视为苗族群体的标志而世代奉行着,不仅活着的人珍视它们,去世的人也必须穿戴着有这些图案的寿服才能下葬。只有这样,死者的灵魂才能返回祖先故地。
对于没有文字的苗族,服饰图案代替了文字,发挥出文化符号的功用,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这种服饰文化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服饰具有了历史的认识价值。它已构成苗族的一种文化特征。
相关评论
1.侯文科,《苗族百褶裙制作工艺》,《今日民族》,2010年01期。
2.段泽民,《湘西苗族服饰刺绣艺术特色探析》,《美与时代(中旬)》,2010年03期。
3.郭世华,《守拙与雅化:湖南省博物馆馆藏苗绣》,《南方文物》,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