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清犀角雕百子图杯

酒具。高16.5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7厘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征集入馆。
 
古人因白酒性燥热,犀角性寒、凉,对人有凉血、解毒、镇惊、滋补作用,故用犀角制成器皿饮酒以祛病延年。此杯因材施艺,中腹挖空以盛酒,而杯口沿及杯身浮雕有近百个姿态各异的嬉戏童子等人物及亭台楼阁、山水树木,构成置景错落有致的百子图,反映了明代犀雕艺术的高超水平。百子图又称百子迎福图、百子嬉春图、百子戏春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子孙满堂”的特定含义。百子的典故最早出于《诗经》,据说周王有一百个儿子,并被认为是祥瑞之预兆。由于“百”含有大或者无穷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贺的美好愿望发挥到了一种极至的状态。画面常用谐音谐意,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多孙,子孙昌盛,万代延续。

深入探索

角雕,主要指犀牛角雕刻的工艺品,也包括以牛角、羊角、狍子角、鹿角等雕刻出的各种精美玲珑的工艺品。犀牛角是清热解毒的名贵药材,在古代与夜光杯、明月珠齐名。

1、犀角雕的历史源流

犀牛很久以前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5个个体的犀牛遗骨。我国在史前时代曾有大量犀类动物生存,包括新疆地区、青藏高原周边曾生存的巨犀种群。很可能在史前已有犀角雕刻。
据甲骨卜辞记载,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代,犀牛即是殷人田猎的对象。《韩诗外传》载:“太公使南宫适至义渠,得骇鸡犀以献纣”。说明象牙犀角当时即是珍稀之物。犀角也应被使用。战国时期,在华北还有犀牛的存在,比如错金银青铜犀尊就是以犀牛为主题。楚国更以犀牛数量众多著称,并有资料表明当时楚国的军队都使用犀牛皮作为铠甲,犀角很可能会被楚人用作雕刻,实物有待今后的考古发现。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木犀角冥器、遣册也有:“木文犀角,象齿一笥”的记载;《汉书·南越王》有“尉佗献文帝犀角十”的记载;汉代,大秦(古罗马帝国)、条支(今伊拉克)等国的犀牛角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相传犀牛角有解毒辟邪之功能,如同毒药接触,则毒药发生白沫,因而被帝王所重视,制为杯盏等器皿,以检验食品,从而使犀牛角雕刻成为古代角雕的著名品种。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诗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古人认为角中心有一条白纹贯通的犀牛,谓之通天犀,为灵异之兽。李商隐巧妙的比喻已成千古绝响,为世人所传诵,犀牛角也被誉为奇珍异宝,犀角雕刻艺术品更成为牙角类古玩中的顶级精品。

据史料记载,宋代宫廷专门设牙角作坊,为宫廷雕刻犀角等艺术品。犀牛角除由外国使节作为礼品赠送帝王外,还流传民间。犀牛角质地坚硬而细密,有纯黑色,称黑犀角;有纯黄色,色如黄金;有带纹理者,如黑色中带黄色纹理,或黄色中带黑色纹理。有的纹理宛如龙、山水、日月星辰等状,但大多呈鱼子或小米状,称为粟纹。《续夷坚志》记载,宋孝宗腰部的佩带为犀牛角制成,呈南极寿星像。宫廷匠师多依据犀牛角的自然形状,雕刻酒杯,供帝王享用。 

至明代,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时有进贡犀角记载。明清时期的犀角雕刻制品非常引人注目。雕刻艺人们利用犀角扁底尖顶的形状,雕镂成花纹各异的杯、爵等酒器。当时,由于中国与南亚交往比较密切,又与非洲各地有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犀角便也由这些地方源源输入,这对犀角雕刻工艺的发展推进很大。这一时期,犀角的雕刻能手有鲍天成、濮仲谦、尤侃、江福生和尚均等。他们都是身兼多技的著名雕刻家,能用犀角、象牙、各种硬木、香料等材料雕刻成各种奇巧精美的杯、盒、扇坠、发簪及印章之类,精妙绝伦,与当时苏州的琢玉名手陆子刚齐名,在江南颇负盛名。其中尤侃又名尤通,是活跃于清康熙年间的著名匠师;江苏无锡人,以雕刻犀牛角杯为名,曾征入宫廷,人称“尤犀杯”。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环境的变迁,中国的犀牛逐渐减少。 而今犀牛属于濒危保护动物,犀角不可能再被用作角雕材料。据统计,现存世的犀角雕只有约5000件。因珍稀名贵,犀牛角雕已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一朵奇葩。

2、犀角雕鉴别要领

犀角雕产生的黄金时期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这一段,清中后期以后的较少见。犀角雕材质珍稀,近年来其市场行情逐渐看涨,使得犀角雕的价位呈攀高趋势,特别是出自名家的雕刻作品。在市场行情的推动下,如何鉴别新旧犀角雕也更为藏家所重视。

第一,看材质。首先看其表面是否有“甘蔗纹”。凡是真犀角,沿其纵向表面有密布的直线纹,象削了皮露出竖纹的甘蔗,故名。其次,看截面是否有“鱼子纹”(也叫“粟米纹”)。再者,闻其味。用手摩擦雕件表面致其发热,真犀角制品有腥味,且腥而不臭。此外,犀角材料有亚洲犀和非洲犀二种。亚洲犀角因纹理细而比非洲犀珍贵,也较适合精选的雕刻,但是体量较小。非洲犀角纹理较粗,体量较大,雕刻花卉摆件的较多,如果是雕刻人物图案,表现人物的面部五官和一些有细微变化的地方效果不好。亚洲犀早已绝迹,其角制品一般早于清早期,价值也远高于非洲犀。二者鉴别方法:首先是看长度,亚洲犀角一般在30厘米以内,其制品20厘米以上罕见;非洲犀角较长,长者达80厘米。其次是看截面,亚洲犀角呈椭圆形,非洲犀角呈圆形;再其次是看腔口的深浅,亚洲犀角制品腔口较浅,非洲犀角腔口较深。再者是看表面甘蔗丝纹,细者为亚洲犀角,较粗者为非洲犀角。

第二,看雕工。A、雕工是简洁还是繁缛。早期作品以实用价值为主,所以往往惜材如金。图案以浅浮雕为主,明代作品大都如此。到了明末清初,追求艺术效果,图纹逐步细密,但仍不失质朴。乾隆时期兴起唯美思想,追求繁缛豪华,因此,其成品层次分明,纹饰繁复。现代雕品为逢迎民众的审美观,往往雕刻细腻。B、看雕琢花纹的内容。明代作品以简单的花卉、蟠螭纹为主,有少量山水图案,山水中一般没有人物,且线条以浅浮雕为主,尤其少透雕;清早期出现山水人物图案,康熙时有了深浮雕,但透雕仍罕见。到了乾隆时期才出现图案繁缛的多层透雕,并且此时尚古风气浓厚,出现了不少仿商周青铜器纹饰的作品。C、看杯内的纹饰。明中期前,杯中基本为素面没有花纹;明晚期,杯中纹饰简单稀疏;清早期出现较复杂的浅浮雕图案;乾隆时期出现十分繁复的深浮雕。D、看器底及腔。明代以平底为主。清早期平底不多,但圈足剔刻深度不大。到了乾隆时期出现深挖足的作品。腔口也是越早的越浅。此外,老的犀角雕刻的题材大部分是山水、人物、动物、花鸟等,新刻的由于雕刻者的文化底蕴不足,有很多工艺水平明显与老雕的相差甚远。特别仿古风格的犀角雕,常见的典型图案为蟠螭纹、兽面纹等,现在工匠不经常接触这些纹饰,雕不出来原来的味道,很多是拼出来的,没有生气。

第三,是看犀角制品的色泽。天然犀牛角,以褐黑色为多,也有一些白色,其色彩并不漂亮,故雕琢后多要染色。明代的作品由于雕琢图案简洁,容易暴露颜色不匀的缺陷,所以多染以蜜色以增其美感。到了乾隆时期,雕琢工艺繁复,匠师可以剔除不匀色调,所以其制品反而能保持本色。一般明代制品以黄褐色、蜜色为主,清初又增加了红褐色,乾隆时以犀角的本色黑褐色为主。老的传世犀角质地色泽变化自然,有行内常说的包浆,新刻的色泽明显有新的感觉,器物整体的光亮不自然,还有很多系人工染色。

明犀角雕云龙杯  故宫博物院藏

明犀角雕仙人乘槎  上海博物馆藏

清犀角雕仙人乘槎  故宫博物院藏

清犀角雕松荫高士杯  故宫博物院藏

清犀角雕螭纹杯  故宫博物院藏

清犀角雕布袋和尚像  故宫博物院藏

相关评论

1、程慧宁:《犀角雕艺术赏析》,《南方文物》,2005年第2期

2、湛友芳:《浅谈犀牛、犀角及宋代犀角雕蟠螭杯》,《四川文物》,198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