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王民生竹簧刻潘妃图座屏
此座屏由底座和屏身组成。屏身圆形,背面正面中间阴刻潘妃图,图中桂殿兰宫,盆景陈列,莲花饰地,潘妃身体修长,着华裳,发由脑后挽至脑前梳成髻,两女相扶两侧,一女持扇随后,四人行走于莲花地上。图右上角题文“潘妃,南史东昏侯所爱潘贵妃,名玉儿。帝大起芳乐诸殿,又别为妃起神仙、永寿、玉寿三殿,饰以金壁。其玉寿中作飞仙帐,四围绣绮,牕间尽画神仙,又作七贤,皆美女侍其侧,鑿金银为书字,走兽神禽风云华炬为之玩饰,椽桷之端悉垂铃、佩,又鑿为金莲花以贴地,令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字行书体,其后落款“一九五五年,白云山樵”,刻印“民生”,雕刻图案处除落款印章为红色外,其余皆描以黑色。屏沿镶嵌木条作框,上浮雕葡萄、牡丹、菊花纹。底座上浮雕喜鹊、梅兰菊竹纹,寿纹、蝶纹、刻印“白云山樵”。
文中所讲“南史东昏侯”乃南朝齐皇帝萧宝卷,是个荒淫的帝王,酷爱女色,特别偏爱缠足的女人,图中所提潘妃是他的一个妃子,此女子千娇百媚,他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此座屏刻画人物、果实、花草多而不杂,繁而不乱,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艺。
深入探索
一、作者介绍
作者王民生,号白云山樵,湖南邵阳人,民国至解放初最著名的邵阳竹刻大师。传邵阳竹簧竹刻乃其祖上创始。其自幼受家庭熏陶,长于刻山水人物画, 刻竹用刀流畅,技法娴熟,构思讲究,所刻山水无不自然,树木枝干曲直练就,人物花鸟刀痕爽利精到,神情俱佳,作品件件精致,件件奇巧。
王民生开创性地把国画和金石雕刻移植于竹刻艺术,其竹刻作品刻意追摹文人画意趣与界画的纤巧细腻笔致,题材多取山水楼阁,人物故事,画面清雅、恬静,且讲究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较好的融入了书法与绘画的笔墨特征。
我馆收藏其竹簧作品主要有扇、屏、茶叶盒、花瓶、帽筒、烟盒、文具盒、相架、书箱等,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工艺水平。潘妃图座屏乃其典型的代表作,较全面地向世人展示了其精湛的艺术风采。
二、邵阳竹簧溯源
邵阳竹文化源远流长,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载:“宝庆府竹类楠竹即大竹,工匠积器为用”。至明代中期,邵阳竹器走向艺术化,并形成独具一格的竹刻艺术,涌现了潘一龙、王尚贤等竹艺大师。竹簧工艺首创者是明末竹刻大师王尚贤的堂弟王尚智,相传王尚智学艺于王尚贤,每天劈竹制胎的他,某一天心血来潮在竹内壁的黄皮上刻画,发现竹簧可压平且不易破裂,更适用于雕刻,遂创造发明了竹簧刻艺。
据史料记载,自竹簧工艺在邵阳产生后,从清初开始,邵阳竹刻进入全盛时期。江浙一带的商人、学士来湖南经商、游玩,发现邵阳这种清雅、奇特的器物,便开始学做这项竹刻工艺,并融入当地的竹刻技法,形成了黄岩、嘉定竹簧,使“翻簧”工艺的声誉日渐提高。到清代中叶,竹簧工艺流传到四川江安、福建上杭一带。乾隆十六年(1751年)南巡时,对竹簧工艺品爱不释手,竹簧器也因此名声大噪,并成为地方呈进的贡品。北京故宫博物馆现在还藏有不少清代乾隆时期的翻簧制品,如"竹簧天地同春寿字盒"、"芭蕉山石贴簧盒"等。
清乾隆竹簧浅刻人物山水诗文六角形笔筒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邵阳竹刻艺人朱莲舫运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精心制作的一对雕有“龙腾云戏珠图”的笔海,获得了金奖。1950年,政务院特定8件宝庆翻簧竹刻工艺品,作为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向斯大林祝寿的礼物。
三、竹簧工艺介绍
竹簧不同于其他竹雕,如竹刻的圆雕、高浮雕、透雕、陷地深刻等技法,竹簧的技法主要表现在阳文线刻、浅浮雕法等。工艺流程是:取3-5年的大型楠竹为材料,去节、去青后,反留约1.5mm内壁竹簧,竹簧是指竹筒内壁一层薄如蝉翼的竹衣,其质光脆,将其经过煮、晒、压平后,再粘贴,镶嵌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刻饰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其细微处刀锋细如游丝,毛发清晰可辨;而浮雕技法难度更高,进刀太深,会穿透竹簧,过轻效果又不明显。这就要求艺人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技艺功底。竹簧器型中的异型器型则工艺更为复杂,如曲线型、圆型等,要借助多套模具才能完成。模具的制作,清刮角,胶合的工序要求更高。做出来的器型才美观。如果器物较大,一般均需十几块簧片拼合而成,大型复杂的则需要几十块。拼好后,结合处要求细密整齐,天衣无缝。在制作立屏、挂屏等平面器物时,木胎要用平整干燥的板材,然后锯成细木条拼结组合而成。竹簧产品完成后,器物表面还要刷漆打腊,以防止竹簧器虫蛀发霉开裂,传统漆料是用桐油及天然生漆加工而成的,材料配比及加工技巧必须要有经验的大师傅亲自动手不可,这种漆料不但能有效的保护竹簧面,而且能更好地体现竹簧“雅洁赛玉”的效果。
竹簧雕刻
四、邵阳竹簧特色
邵阳竹簧集观赏、实用于一体,融入多种艺术形式,吸收了国画、书法、版画等艺术的长处,以造型优美、色泽淡雅、题材丰富、手法别致、讲究刀法,技巧、意境、情趣完美结合而独具特色。在艺术风格上将文人闲情逸趣与诗情画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题材上,以花鸟吉兽、仕女人物、书法篆刻、山水楼台为蓝本。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善于将复杂的景物予以高度概括,以小见大、刀简意到、疏密有致,线条极具金石韵味,把绘画技巧和刀法技巧融于一体,并配合以书法,变化多端、耐人寻味,从而造就了邵阳竹簧独特的魅力,其艺术风格自成一派。
邵阳竹簧作品
五、当今竹簧传承艺人简介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刻项目传承人曾剑潭
曾剑潭12岁拜师竹刻大家王民生,尽得“白云山樵”王民生祖传竹刻技艺的精髓。得艺名“小白云山樵”。曾剑潭擅长阴刻,精通浮雕、透雕。以刀代笔,雕工老到,技艺非凡,故又得名“铁笔曾”。刀法上用刀拙重园浑,运刀流利放纵,刀简意骇,一气哈成。构图上严谨慎密,注重虚实层次,巧运光线的明暗,构思奇巧,下刀有神,雕功娴熟,具有“笔所莫能而刀能所至,运意高深”的艺术境界。
2、竹刻传承人王浩宇
1974年出生,竹刻项目传承人曾剑潭得意弟子,宝庆竹刻年轻一代的佼佼者。擅长阴刻和浅浮雕,刀法深浅多变,雕刻精工、生动、细腻。深得恩师器重,因又得师赐“小铁笔” 艺号。
1、现代邵阳王民生竹簧刻孤山探梅茶叶盒
1954年作。长12厘米,高11厘米,宽7厘米。木胎,内外壁贴竹簧,长方形,由身和盖扣合而成。盒身正面刻仕女梳妆图,图中一年长女子正立着为另一年轻女子梳妆打扮。图左边刻行书“花簪一朵休嫌少,字写三张莫厌多”,落款“邵阳白云山樵”,末刻“民生”印。盒身背面刻行书“旧书不厌百回读,嘉客时来一座倾”,落款“一九五四年作”。两侧一面刻鸟栖枝头图和“仁”字印;另一面刻山石花瓶图,亦刻“仁”印。盒顶面刻孤山探梅图,其左上角刻行书“孤山探梅”、“新中华出品”。此作品构图别致,用笔精微流畅,刻画细腻,集人物、花鸟、树木、山水写实为一体,并配诗文,较好地表现了王民生竹刻之风格,为王氏佳作。
2、现代邵阳王民生竹簧刻人物故事纹六棱形花瓶
1956年作。口径15.5厘米,底径8厘米,高29厘米。竹木质,敞口,口六边形往外折,似牵牛花,瓶颈收束略细,折肩,深腹。瓶身有六棱,分六面。瓶底亦六边形,附六矮足。瓶身上刻人物故事图。内容为一长须戴冠之男子,着宽衫,手执杖,其后随一书童手捧书册,二人行走于山石竹林之间,图左边刻行书“草堂书一架,苔径竹千竿”,“仿李咸用山居诗”,落款“白云山樵书于湖南邵阳市竹艺生产合作社”,末刻“仁”字印。
3、现代邵阳王民生竹簧刻人物山水图方形书箱
1954年.长22厘米,宽16.5厘米,高14厘米。书箱长方形,竹木质,顶面置2铁提梁,八个角包铁片,一档侧面设抽屉门,抽屉内置4层木格,可分置书籍。书箱正背两面均刻人物山水画,其中正面左侧刻 “白云山樵”印,背面刻“仁”字印。抽屉门侧面刻行书 “伟大著作”、 “白云山樵书”。此书箱用于放置《毛泽东选集》。
相关评论
[1]邓湘皋、宝庆府志:《艺文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2]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邵阳市志》,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长沙,1997。
[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