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西汉奏乐木俑

西汉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高32.5厘米-38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奏乐俑共有5个,其中2个吹竽,3个鼓瑟。木俑采用圆雕手法,注重头部与面部的雕刻,其上施加墨绘和朱绘,低额高鼻,墨眉朱唇。身着交领右衽长袍,以彩绘表现服饰的艳丽色彩。5个木俑皆屈膝跪坐,头上插有竹签,造型别于马王堆汉墓群俑。这是墓主人生前歌舞升平的生活写照,有助于我们考证汉初时贵族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及丧葬礼俗。

深入探索

汉代乐舞俑

人俑是中国古代陪葬用的假人,用来代替早期的活人殉葬。最早的人俑是用茅草扎成的,后改用陶制、木制或石制。用人俑代替活人殉葬,体现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用人俑殉葬的风气,较早出现于先秦,盛行于汉和唐,俑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以此时为最高,宋元以后虽衰落了,但仍有沿用。

人俑中有一种造型生动的乐舞俑,它们所反映的是单人或群体进行音乐表演的一个特定的场景,从种类上说,乐舞俑的概念似乎涵盖了伎乐俑、舞蹈俑、说唱俑等,它们都与音乐有关。

乐舞俑多发现于大型墓葬,墓主一般权势很大,财力丰厚,生活也很奢靡,他们希望这种安乐的生活能延续到他们死后。西汉时期朝廷对诸侯王和贵族陵墓的建设并没有一套成熟规范的制度和相对严格的管制,故此时期陪葬丰富、规模宏大、随葬有乐舞俑的贵族墓葬数目比较多,如江苏省徐州市北洞山西汉墓出土有 3件抚瑟陶俑,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和他妻子的墓地出土了2件铜铸实心说唱俑,山东洛庄吕国国王吕台的墓地内也发掘出了大量乐器和乐俑等等。

江苏省徐州市北洞山西汉墓出土抚瑟陶俑

满城汉墓出土的铜说唱俑

乐舞俑用立塑的手法制作而成,并常常采用塑、绘结合的技法,甚至还给其穿上逼真的服装,更显得栩栩如生。乐舞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主人曾拥有过的歌舞升平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歌舞木俑

汉代演奏的乐器主要为琴、瑟、竽、箫、笙、笛等乐器的相互组合。乐队编制的规模因社会阶层的地位不同而异。一些达官显贵拥有的乐队编制规模,约二十人左右,巨商、富室之家使用的乐队编制多为八、九人,少者三、五人。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七、八人以下组成的伴奏乐队占大多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琴、瑟、竽、笛、编钟、编磬、筑等乐器,说明轪侯家的乐队人数远不止奏乐俑这一组。这一组奏乐俑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小乐队模型。

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马王堆一号墓北边厢出土的五件奏乐俑,前排三俑鼓瑟,后排两俑吹竽,正是汉初人们的欣赏兴趣投入俗乐方面、丝竹和乐的形式渗透于贵族阶层物化的证明。此外,吹竽、鼓瑟俑被放置于头档(相当于前堂),也反映出当时丝竹乐以一种数少型小的组合形式为墓主人之类贵族欣赏所用。《吕氏春秋·分职篇》曰:“今有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此为竽、瑟合奏早期情况的反映。一些春秋战国楚墓出土的乐器组合也多由竽、(笙)瑟类乐器构成。战国初期的楚系曾国大型墓葬曾侯乙墓中乐器被分为两种组合形式,一类是中室的金石钟磬殿堂乐队组合;另一种则为东室的鼓、瑟、笙室内乐队组合。有趣的是,东室正是墓主人棺之所在,丝竹乐器与主人更亲密地同处一室,揭示出马王堆奏乐俑出于北边厢的历史渊源。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保存完整的乐器、乐舞俑、乐牍及与音乐相关的简文等大量音乐文物,反映出墓主人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用乐规模足见其对礼乐制度的享用与追求,乐俑类所反映出来的乐器形制、乐器组合、演奏手法、舞形舞姿、表演场面和服饰发式等等,使其在古代音乐图像中的价值不容忽视。不仅为研究汉初社会文化提供良好的依据,也为研究汉代乐器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

驮篮山楚王陵出土西汉乐舞俑

山东济南无影山西汉墓出土乐舞杂技俑

四川绵阳出土的东汉舞蹈陶俑

相关评论

1.《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形象类音乐文物资料的几点看法》,熊露霞,《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2期

2.《中国图像类音乐文物的种类与分布》,王子初,《中国音乐》,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