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西汉帛画《“太一将行”图》

西汉,丝帛质地。

长43.5厘米,宽45厘米。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该帛画是一幅与“太一”等神祇有关的巫术图画。上部正中绘一个头戴鹿角的神祇,据其左侧题记推断,可能为“太一”神;如据其腋下的“社”字推断,则又可能是社神。在这位神祇的下方,每边有两个神祇。“太一”胯下还有一黄首青龙,此龙的左右两侧还各绘一龙。整个画面表现神祇出行景象,具有浓厚的神话气氛。此帛画的寓意,学术界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它的用途是墓主人生前出征打仗前祭祷“太一”神,以祈求战争胜利的兵祷。“太一”一词出现在战国中期。从传世文献来看,“太一”出现最早的应该是在《楚辞》等书中。至汉代成为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神。此帛画的出土证明了战国中后期以来“太一”崇拜的流行。

《“太一将行”图》局部

深入探索

一、“太一”的由来

“太一”一词源于道家学说,《庄子•天下》称老子的学说“主之以太一”。《吕氏春秋•大乐》这样解释太一:“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后经方士推阐,太一成了创造宇宙,衍生万物的至上神。在楚汉人心目中具有主宰天地的无上权威。《楚辞•九歌》中就有东皇太一。按照王逸的注解,太一是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称东皇。《淮南子•本经训》中说:“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经纲八纪,经纬六合。”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则说得更具体:“太一一星,次天一南,天帝之臣也,主使十六龙,知风雨,水旱,兵革,饥谨,疾疫……。”又有一说云太一神即北极星神。在古人信仰中,星宿主宰着人间万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生命。太一即北极星为众星之首,古人认为太一神作为星空之帝,主管着对农业丰收至关重要的风雨、水旱、灾害,以及关系到生活安定幸福的兵戈、饥馑、疾疫。太一俨然成了最受楚汉人崇拜的保护神。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每年正月十五,被后人视作元宵节庆习俗的先声。正月为春季万物生机萌动之时,植物生长发芽,动物开始发情交配,古人在此时祭祀星宿尊神太一,祈求一年内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并祈求人的生殖繁衍。

二、“太一”神的形貌

关于太一神的样貌,汉代的文献《焦氏易林》中曾有记载,如《小畜》即提到其“方嚎广口,仁智圣厚,释解倒悬,唐国大安”。但描述较为笼统抽象,有学者经研究指出:近几十年以来,在河南、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代楚墓中出土的一种形状诡异的镇墓神其实就是太一神。其理由是:镇墓神仅见于原楚国地区,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这种器物从战国早期到中晚期的墓葬中都有发现,并且始终都具有两个相同的特点:一、都插有两支鹿角。二、固定在方形底座之上。早期的形体简单,分头、颈、身三部分,头上无器官,大约还处于草创阶段;中期趋于复杂,有些还变为双头,有巨眼大口,长舌外伸;晚期头部由兽形转化为人形,其他特点保留。长沙是楚国故地,因此帛画的太一神就是从这种镇墓神的晚期形态演化而来,两者是同一神抵的偶象。镇墓神的长角是阳气的象征。口伸长舌有两个意义。一是象征地生万物,二是象征语言,太一是万物之本,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而又包罗万象的正是语言。

相关评论

1、陈松长:《马王堆汉墓帛画“神祇图”辨正》,《江汉考古》,1993年第1期。

2、连劭名:《马王堆帛画〈太一避兵图〉与南方楚墓中的镇墓神》,《南方文物》,1997年第2期。

3、胡文辉:《马王堆<太一将行图>与秦简<日书•出邦门>》,《江汉考古》,1997年第3期。

4、李淞:《依据叠印痕迹寻证马王堆3号汉墓“大一将行”图的原貌》,《美术研究》,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