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西汉漆纚冠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冠长26厘米,宽15厘米,高17厘米,护耳长8厘米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漆纚[xǐ]冠出土时放在椁室北边箱的油彩长方形漆奁[lián]中。冠为丝线编织而成,外形呈簸箕状,两侧有护耳,护耳下端各有一用于系缨的小圆孔。表面髹[xiū]黑漆,外观坚挺,便于着戴。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一件漆纚冠。

漆纚冠用材精细,做工考究,其结构是经向呈绞纱状,纬向也是绞纱组织。菱形的网孔分孔异常均匀。由于经纬向都是编绞纱结构,因此左经和右经交织处的结点不易走动,编结后的网孔均匀透亮。当此织物编好后,将其斜覆在冠模型上,辗压出初具轮廓的帽型,再加嵌固定线,然后在经纬线上反复地涂刷生漆,这种辗压出的弧形放射线更加固定牢实。据古文献记载,漆纚冠在西周即已出现,当时用细麻线编织后,涂上生漆。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改用生丝编结后再涂上生漆,由于它编成亮地显方孔,如同丝织物的平纹纱,汉代称其为“纚”,故名“漆纚冠”,俗称“乌纱帽”。

深入探索

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所谓武冠,其形为横向长方形,似簸箕,两端有下垂的护耳,耳下有缨,系于颏下。《战国策•齐策六》记载武冠的形状为“大冠若箕”。《后汉书•舆服志》说:“武弁(biàn,古冠名),一名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漆纚冠与此相类。从公开发表的资料来看,已有几座西汉早期墓葬如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北京大堡台西汉广阳国顷王刘建墓发现有“漆纚冠”,但都残缺太甚,冠式不清,戴法不明。关于漆纚冠的形状,可见于帛画所描绘的戴冠武士与某些陶俑冠式。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车马仪仗图》描绘武士所戴之冠与漆纚冠几近一致。陕西西安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出土陶俑头上网状冠残迹与漆纚冠结构非常相似,而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墓陪葬坑、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所戴之冠则与漆纚冠造型相同。

这些形制相似的“武冠”,应为不同等级身份的武士所戴,虽造型相同但材质有别。漆纚冠材质考究,制作精细,当属于高级将领所戴之冠。据《汉书•盖宽饶传》记载,武官盖宽饶“冠大冠,带长剑,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居处。”可见冠与长剑一样成为军事权利的象征物。马王堆三号汉墓墓主人是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儿子,从墓中所葬兵器和两幅地图《驻军图》、《地形图》等来看,他应是镇守长沙国南部的高级军事将领,生前曾手握重兵,驰骋疆场。漆纚冠当是他生前征战所戴的武冠,性质不同于后世所称的“乌纱帽”。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车马仪仗图》(局部)所见戴冠武士

  

陕西西安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出土陶俑

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彩绘戴冠陶俑(一)

 

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彩绘戴冠陶俑(二)

 

江苏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戴冠陶俑(一)

 

江苏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戴冠陶俑(二)

相关评论

陈建明:《马王堆汉墓文物中的汉代冠式初探》,《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一期,《船山学刊》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