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窑釉下五彩镂空葡萄纹瓷瓶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制作,高41.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2.8厘米。为陈设用瓷,喇叭口,细束颈,溜肩,弧腹下敛,圈足。是醴陵窑用彩及镂空透雕装饰的代表器。
醴陵窑釉下五彩镂空葡萄纹瓷瓶颈部图
此瓶颈部及肩部绘田园山水,山水环绕中有小小的村落,村民或插秧,或聊天,旁有小狗等候主人回家,整个图景充满着祥和、宁静的气氛。腹部镂空为枝蔓缠绕的葡萄纹,藤蔓曲折蜿蜒,葡萄晶莹剔透,叶片青翠欲滴,叶脉清晰,毛虫爬行其上,青蛙腾跃其间。通过镂空处可见内瓶花纹。此瓷瓶乃传统套瓶式样。套瓶是以在镂空瓶内套装一小瓶而得名,于明代龙泉窑首创,后来清乾隆年间继续发展,制作出能转动的内瓶即所谓的转心瓶。此件宣统时期的套瓶,从腹部花叶间镂空处可见内瓶,设计结构上也极为生动有趣,可谓匠心独运,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
醴陵窑釉下五彩镂空葡萄纹瓷瓶腹部图
瓷瓶底双圈内青花书“大清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公司”三行楷书款。1905年至1930年之前,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款识很多,它们都是由指定人员所写。光绪末年款识有“湘造”、“湖南制造”,还有“湖南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学堂制”、“湖南瓷校”、“瓷业公司造”,同时还有编年款“戊申湖南瓷业公司造”,也有不打款识的。早期作品,瓷坯偏厚,量重,款识多为楷书、行书。宣统期间有“大清宣统元年湖南瓷业公司”、“大清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公司”、“大清宣统三年湖南瓷业公司”,民国初期有“洪宪元年”款。此外还有学校及画师的姓名款如:“大清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公司罗正五制”等。又有作坊款“湖南模范窑业工场造”、“台田”“台田讲习所造”、“长沙台田”、“长沙台田瓷业讲习所谨制”。还有横写瓶口款识等等。款识有双圈和无双圈两种,多为楷书,也有隶书的。
醴陵窑釉下五彩镂空葡萄纹瓷瓶底款图
深入探索
一、醴陵瓷溯源
素有“瓷城”和“第二瓷都”之称的中国醴陵,远在东汉时期就有大规模的陶器作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兴宁移民廖仲威在醴陵沩山开设瓷厂,以手工拉坯,松柴为燃料,龙窑烧制。产品以碗、碟等粗拙土瓷为主,此为醴陵制瓷之始。
同治元年(1862年),当地瓷业开始分为做坯、画坯、制泥“三帮”。同治二年,刘近兴在城南道姑岭设厂,扩大生产。清光绪十八、十九年时规模最盛,瓷厂480余家,龙窑100余座,年产800余万件。光绪三十年(1904年)初,政府官员熊希龄考察醴陵瓷业,亲自策划呈请政府拨款,提出“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四项办法。次年,他与举人文俊铎在醴陵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他们从国外引进制瓷机械和技术,还从国内外广聘良师筹建了湖南瓷业公司,这个公司无论在政治方面、经济方面以及培养人才方面,都具备较好的条件。设备也比较先进、有机械室、电灯室、化学室、圆器厂、琢器厂等,规模较大。醴陵本身即蕴藏着极丰富的制瓷原料,如浮山、赤足岭、清泥湾等,多处土质优良,为醴陵生产细瓷及制作釉下五彩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瓷业公司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制出釉下五彩瓷器,也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为挽救和振兴中国瓷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特征
釉下彩出现于唐代,湖南长沙窑有釉下褐彩、釉下绿彩等品种,以宋代的釉下黑彩、元明以来的青花和釉里红都属于釉下彩。但这些品种都是单彩双彩,表现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醴陵釉下彩瓷主要有釉下五彩、釉下蓝彩、釉下绿彩、釉下墨彩以及釉下赭彩。釉下蓝彩用海碧、海蓝等釉下颜料加填料配成复色,属于复色彩料,其与传统青花最大的区别在于青花是青中带紫,而蓝彩是蓝中带翠;青花偏于凝重幽静,传统味足,而釉下蓝彩色泽典雅,时代感强。釉下绿彩是由釉下多彩组成的一种复色彩,以绿色为主调,清雅秀丽。釉下墨彩也是由釉下多彩组成的一种复色彩,以墨色为主调,运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各种图案,风格独特。釉下赭彩亦是由釉下多彩组成的一种复色彩,以赭色为主调,色彩艳丽,作品往往呈现出西洋画风格。醴陵釉下五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其色泽极为丰富,它是由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赫色和玛瑙红五种釉下颜料而烧制的,这五种颜料又通过罩色、接色等手法,调出数十种不同的颜色,经1200—1400℃烧成。图案先用墨线或色线描绘轮廓,再填以各种色料,墨线轮廓线焙烧后消失,形成醴瓷独有的如“无骨画”效果,醴陵窑彩瓷釉层光亮透明,晶莹润泽,釉下色彩缤纷,争奇斗妍,画面清雅瑰丽,栩栩如生。且具有无毒、耐磨、耐蚀、永不褪色的优点。故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
醴陵釉下五彩瓷初创时画师都是具有相当功力的中国画家,如张晓耕、彭筱琴、游先理、吴寿祺等,线条圆劲老辣,构图简洁洗练,其基本画法是双勾分水或称双勾填彩,纹饰造型简练,结构严谨。民国初期的作品,纹饰以写实的花卉禽鸟为主,绘制时多作平面处理,显得舒展而纯净,具有逻辑美的次序感和强烈的装饰性,在艳丽明快的釉彩配合下,表现出现代装饰画风格。也有些取法西洋画法,作品色彩浓艳,光感强烈,与油画相似。经过几代画师的努力,绘画技法有了很大发展,五彩山水、五彩人物、五彩花鸟和各种变形的五彩图案都有相当娴熟的绘画技法,丰富了艺术语言,提高了表现能力,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五彩瓷器自明代创烧以来,一直以釉上五彩或釉下青花彩的传统形式烧造。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时,虽有五彩加金、加蓝和粉彩等工艺,但均没有突破以釉上彩为主的局面。醴陵瓷制作突破了历史局限,从材质、技术加工、造型、装饰和烧成多方面,首创了中国釉下五彩瓷器的新品种,开创了我国釉下五彩瓷的先河。在近代制瓷史上,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无论在制瓷技术和瓷器装饰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它的制作方法是将彩绘纹饰画在瓷胎上,然后施一层光亮的釉,经过一次高温烧制而成。烧制方法简便,还可提高生产率,是近代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新成就。《简明陶瓷辞典》一书说釉下五彩采用“三烧制”,即先以800℃低温烧成素胎,然后进行彩绘,为使画面上的墨线及色料中的有机物和杂质等挥发,再以同样煅烧一次,最后罩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烧成温度高达1380度至1420度。产品釉面光洁细腻,轻薄透明,质地精良,真正达到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境界;同时具有耐摩擦、耐酸碱、永不褪色的优点。据民国31年(1942年)12月出版的《醴陵瓷业调查》(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一书介绍,自光绪三十二年熊希龄等人开创醴陵瓷业细瓷生产以来,“其所发明之釉下器及釉下颜料制造方法,当时且为景德镇所不及。”
醴陵釉下五彩瓷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器形美、彩饰美于一体,是我国陶瓷中一枝奇葩。
三、醴陵瓷的兴衰更替
1909年至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先后四次参加国内外赛会,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郎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金牌奖的“扁豆双禽瓶”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熊希龄曾亲赴京城将获得金奖的瓷器贡呈慈禧。据传闻,慈禧得熊希龄所呈醴陵细瓷后,目视原所陈列之景德镇瓷,问:“这可是你们湖南瓷业公司出产的?”熊希龄答道:“出于湖南醴陵县也。”熊氏以为慈禧心目中还是江西瓷好,乃进言曰:“江西瓷已有千百余年历史,醴陵瓷仅数年之功耳。”慈禧一笑:“你的奏折我已看过,已传旨,着户部每年拨库银一万两予湖南瓷业公司。”之后以金牌赏之,成为醴陵瓷业史上一段佳话。
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毁于兵火,后虽稍恢复,但由于国乱或国民贫穷,精细釉下彩瓷质优价高难被人接受,已属惨淡经营。1930年前后,釉下五彩瓷基本停止了生产。
为弘扬中国传统经典釉下五彩陶瓷文化,1956年,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国务院批准成立醴陵瓷业总公司,拨款800万元建成醴陵窑。恢复并扩大了釉下五彩瓷的生产。1958年又成立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1964年更名为群力瓷厂),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厂家。1958年,该厂就开始为毛泽东生产胜利杯等生活用具,先后达1500余件;1959年,国庆十周年为首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和工人体育馆生产专用瓷;1964年国庆十五周年为人民大会堂生产国宴用瓷;1974年为毛泽东秘密设计制作专用瓷,即“毛瓷”,为当代醴陵窑中的极品,二十世纪最荣耀的中国名瓷,被誉为陶瓷艺术皇冠上的明珠;1978年为邓小平制作赠日本裕仁天皇的文具;1986年为邓小平制作赠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彩盘;1998年为江泽民制作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红山茶咖啡具;2001年再制“毛瓷”成功,在国内外引起轰动;2004年为政治局常委制作“常委杯”。2003年9月,李铁映在参观群力瓷厂后欣然题名“红官窑”。醴陵釉下五彩从开创到兴盛,到衰败,再到恢复,到获得“红官窑”美誉,充分显示了制瓷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釉下五彩瓷其独特的工艺和其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关评论
1、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的特点
2、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3、湖南瓷业公司烧瓷始末 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