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青瓷生肖牛俑

时代:隋代
尺寸:通高17.5cm
来源:湘阴城南公社出土


 
俑牛首人身,着右衽大袖长袍,双手持笏(音[hù],为古代大臣上朝时所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其上可记事),盘坐。其牛首可从人身取出,证明身首分开烧制。俑于1972年出土于岳阳湘阴县城镇郊外的一座砖室墓,墓中出有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买地券,证明该俑为隋代产品。该俑在墓内壁龛中发现,同出的还有其他11种生肖俑,形制基本一致。

深入探索

青瓷生肖俑(鼠、羊)

青瓷生肖俑(猴、鸡)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且与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合而称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是我国传统的纪时、纪月、纪年方式。关于生肖的起源,应是人类动物崇拜的表现,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于西周时的《诗经》:“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午马)。而最早的实物文献资料是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和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1号墓发掘的简书,两批秦简均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说明在先秦时期,十二生肖已成形。在东汉王充《论衡》中将十二动物及与十二地支相配,已与后世之十二生肖基本相同。

而作为随葬品的十二生肖,从现有考古资料看,质地上多为陶瓷。目前已知最早的为山东临淄北魏崔氏墓葬群中的10号墓,其出土的十二生肖俑即为陶质,形象较为写实。在墓中的置放之处,与本文所述之湖南湘阴隋大业六年(610年)墓中十二生肖俑的位置一致,即以独立的动物形象被置于相配套的龛台中。由此可见,十二生肖俑作为随葬品,当是具有特定功能——镇墓辟邪,因而被放置于特定的位置以实现其功能,同理于镇墓兽。

山东临淄北魏崔氏墓葬群10号墓出土十二生肖俑(虎、 马、 猴、 蛇)

北朝之后的隋唐时期,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南方地区,很多墓葬均有出土十二生肖俑,如上述湖南湘阴隋大业六年(610年)墓,湖北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大业年间墓,四川万县唐永徽五年(654年)墓,长沙黄土岭初唐墓,长沙咸嘉湖初唐墓,长沙牛角塘唐墓等等。在形制上,较之北朝,隋唐时期的十二生肖俑演变为坐姿(盘坐)的兽首人身俑。从这些南方墓葬中出土的十二生肖俑之胎釉特征来看,当为岳州窑生产。

而至盛唐前后,不仅是南方地区,在北方的墓葬中亦较为大量的出现十二生肖俑,如河南偃师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景由墓,陕西西安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杨思勖墓,天宝三年(744年)史思礼墓,天宝四年(745年)韩森寨墓等,反映出南方葬俗对北方的影响。但北方的十二生肖俑形制上却有不同,基本为着交领宽袖大袍、站立于圆座之上的兽首人身俑,其产地当为北方。唐之后的五代十国,乃至宋代,亦有不少墓葬出有十二生肖俑,然已成式微之势,形象上也更倾向于人像。南宋以后,作为随葬品的十二生肖俑逐渐消失。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十二生肖陶俑

(撰稿/张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