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仕女图盘
清顺治(1644-1661年)
高4.5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6.5厘米
盘撇口,口沿施酱釉一周,弧腹,圈足较深,足内有青花双圈“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胎白质坚、胎体较重、胎面有少许突出的细小颗粒。青花呈色灰蓝、色泽稳定、层次分明。通体施白釉,白中泛青,釉层较薄,足端一圈露胎。盘内有少许窑粘。
青花仕女图盘(背面) 湖南省博物馆藏
盘青花为饰。内画一位妙龄女子右手戴玉镯、托着香腮,左手持纨扇,倚坐在太湖石旁,石边长有牡丹,一朵双犄牡丹花正盛情绽放,与美人面面相对,盎然成趣。牡丹花上的留白处题写两行诗句:“若非群玉山头现,会向瑶台月下逢”,字体亦隶亦楷。
外壁绘有两组山水图,一图中绘有两棵树、一间孤亭;另一图中则连绵的青山、静谧的流水。画风写意,画面简洁,诗意浓浓,仿若置身于李东阳《桔槔亭》诗中:“野树桔槔悬,孤亭夕照边。闲行看流水,随意满平田。”
青花题记山水竹石图瓶(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深入探索
盘心所绘女子考证
盘心所绘女子脸盘丰腴,梳着唐代流行的发式,以两鬓抱面。柳叶眉,丹凤眼,俊俏鼻,樱桃嘴,端庄贤淑,无妖艳之态,无脂粉之气。她似在欣赏眼前绽放的牡丹花,玉手托着香腮,又似有所思。画面配两行诗句,“若非群玉山头现,会向瑶台月下逢”,盛赞她美若天仙,堪比嫦娥。此诗句源自李白所作《清平调》三首中的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了印有该诗后两句的仕女图盘,瑞士收藏家Zuellig兄弟名下的“玫茵堂”中国陶瓷库则藏有此诗前两句的仕女图盘。两只瓷盘的器型、尺寸、工艺、字体和外壁纹饰如出一辙,是名副其实的姊妹瓷盘。两只盘内画的应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姿态,因为两者的面部特征、五官,甚至发型和手中的纨扇都一样。不同的是湖南省博物馆藏的选其坐姿,描绘左边容貌;玫茵堂藏的取其站姿,表现右侧面容。
青花仕女图盘(正面) 瑞士玫茵堂藏
通过这对瓷盘,可看到当时陶瓷艺人所表现出的风姿卓越、倾国倾城的美人。可是,所绘美人是谁?
明末五才子之一的屠隆创作戏剧《彩毫记》,当时颇为流行,录入毛晋(1599-1659,著名收藏家和出版家)所编的《六十种曲》中。《彩毫记》以李白为主线,讲述了唐明皇杨玉环的爱情以及李白才高八斗,遭人算计,远谪夜郎,最后官复原职、家人团聚的故事。该戏第十三出《脱靴捧砚》,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召李白作新乐章以助兴,李白奉旨作《清平调》三首。这三首句句称赞贵妃的绝色美貌。其中,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诗中借牡丹之姿赞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湖南省博物馆藏的仕女图盘盘心所绘画面:牡丹、美人、赞贵妃的诗句,与诗歌内容、剧本情节完全符合,因此,推断盘内所绘图案极有可能是杨玉环赏牡丹。
这一推论有据可循。明末是文人创作、演出传奇的鼎盛期,加之晚明雕版印刷术空前繁荣,便迎来了我国古代戏剧刊刻的黄金期。这一时期,传奇爱情题材最多,有十部传奇九相思之说。其中,最有名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演绎了贵族小姐杜丽娘为了追求至真至纯的爱情由生而死、死又复生的浪漫主义爱情故事。有《牡丹亭》一出,家传互诵,几令《西厢》减价一说。主人公杜丽娘的形象出现在了青花侍女图瓷盘上,如:巴特勒家族收藏的青花仕女图盘,题材源自第十出《惊梦》,画面为丽娘打盹、梦与秀才柳梦梅幽会的情景。玫茵堂也藏有杜丽娘像的青花仕女图瓷盘(图六),材料源于第二十出《闹殇》,描绘了杜小姐“拈花侧眼调歌鸟”的场景。家喻户晓的《西厢记》也出现在了这类青花仕女图瓷盘中。《西厢记》记述了相国之女崔莺莺与书生张瑞君互生情愫,历经险阻,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中国私人藏家前几年在香港苏富比购得的一件青花仕女图盘(图七),素材取自《赓句》一出中的崔莺莺烧夜香,画面为桌上摆着古代焚香必备的炉、瓶、盒,炉中香气袅袅,莺莺拜云:“满怀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女主角被画在青花仕女图瓷盘上,那么《彩毫记》里的杨玉环也可绘入青花仕女图瓷盘。
青花仕女图盘 巴特勒家族藏
青花仕女图盘 巴特勒家族藏
青花仕女图盘 瑞士玫茵堂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