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齐白石篆书九言联

齐白石篆书九言联

纸本 纵175.2cm  横23.8cm

上联:“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下联:“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署款:“直心同学先生法教 庚午夏五月书于旧京城西太平桥外 弟齐璜”

款下钤白文 “白石翁”印

此联创作于庚午(1930)年,齐白石时年68岁。款中所署的“旧京城西太平桥外”当为齐白石于1926年购入的跨车胡同居所——在北京寄古庙、赁民房漂泊了将近7个年头后齐白石才拥有的安稳之所。

联中主体大字以篆书写成,署款等小字为行书。齐白石令人称道的大写意绘画风格与胆敢独造的篆刻形式都与他的书法艺术密不可分,而他书法的主要成就在于行书和篆书。此联足以反映他艺术生涯中期在书法风格上的探索。

深入探索

此联中上联“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作品上有标示),即《金刚经》;下联“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心经》。

《金刚经》和《心经》是佛教般若(bō rě)学的重要经典,阐释的是如何脱离世间苦厄的智慧。般若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假有性空”,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它们原本是空,故不要执着于生、老、病、死等现象。只有打破执着才能体悟真谛,获得解脱,即“破执”方能“显性”。

这幅对联集字对仗工整,给人以言辞的美感,细品之,意蕴悠长,妙不可言。它抓住了般若学的核心,上下联都侧重“破执”,“如梦幻泡影”、“无智无得”皆是此意;但却没有进一步点到诸如“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这些“显性”的话。为什么会这样,是齐白石对佛教义理还没有参透,还是故意留有余地,留待向先生请教,以引发老师的阐释?(题款中记有:“直心同学先生法教”)笔者以为当为后者,缘何?

1、齐白石与夏寿田之情谊

题款中的“直心”即是夏寿田。夏寿田(1870—1937),湖南桂阳人,字耕父,一字桂父,号午诒、天畴、直心翁、直心居士等,清末江西巡抚夏时之子。受业晚清名士王闿运①门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取得清代湘南地区科举最好成绩。以生花妙笔,一生多居赞襄帷幄之位。曾为袁世凯的亲信幕僚,袁世凯称帝,制诰多出其手。后投曹锟,任机要秘书,然不得志,加之操守清廉,几至无以为生。晚年逃佛,在萧索中去世。

齐白石称他为同学、先生,道出了两人的渊源。其一,两人是同师授业,都是王闿运的弟子。清末民初,王门弟子这一身份本身即是上流社会的通行证。湘绮老人门下三千弟子,遍布政界文坛,形成了一个可以互相照应帮衬的交游圈。王湘绮的弟子杨度、杨庄、易实甫、陈兆奎、张篁溪等都给过齐白石不同程度的关照。夏寿田更是促成齐白石真正成名的关键人物。齐白石三十六岁左右,边卖画边学诗治印时认识了“贵公子”夏寿田。此前,齐白石足迹还未出湘潭。夏午诒力劝齐白石“于游历中求进境”,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教如夫人书画的理由请齐白石赴西安游历,并介绍齐白石认识了另一个“贵人”樊樊山;第二年又带齐白石去北京任上,使其得以与李瑞荃、曾熙等风雅之士交往。正是夏午诒让齐白石走出了所谓“五出五归”的第一步。

其二,白石颇为敬重夏寿田的学问,尊他为“先生”。夏寿田诗词甚佳,且擅书法,白石不仅从他的社会资源中获益,也经常与其切磋诗文艺术。齐白石曾为其刻过多方印章,如“寿田六十岁以后作”白文印、“直心居士”朱文印等,可谓有求必应,足见两人交往之深。湖南省博物馆藏的“榜眼”一章的边款上同样篆刻着“直心先生正”。

2、齐白石的生活境界

要回答笔者开始提出的问题,齐白石对佛教义理的理解究竟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叙述中找到答案。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关于齐白石学佛最早的记载是在1925年,齐白石时年63岁。②文中说到他与同乡宾恺南先生畅谈过许多禅理。谈话始于席间的一番家常。有人建议白石倚靠他在日本的名气③,去日本游历一趟,顺便卖画刻印,保管名利双收。齐白石并不为其所动,他说:“我定居北京,快过九个年头啦!近年在国内卖画所得,足够我过活,不比初到京时的门可罗雀了。我现在饿了,有米可吃,冷了,有煤可烧,人生贵知足,糊上嘴,就得了,何必要那么多钱,反而自受其累呢!”对佛理有所钻研的恺南听了,大为赞赏,说到:“濒生这几句话,大可以学佛了!”

白石对佛理的兴趣和探究很可能始于此。然而纵观齐白石的一生,其淡然的生活态度是早已惯之。他一生只爱读书吟诗、绘画作篆,无论是外出游历、与贵人结交,或是苦心经营自己的田产房屋,都是为了能够安心读书、精进艺术。他曾谢绝了夏寿田为他捐官的好意,也婉拒了樊樊山举荐他入内廷供奉的念头,不汲汲于功名,不戚戚于利禄。而面对艺术路途的寂寞与艰辛,他也丝毫不放弃,至多对炎凉世态保持几分冷眼。他曾有诗言:“姓名人识鬓成丝”,道尽了作品直到晚年才被世人认可背后的心酸。正是如此简单的生活和宠辱不惊的修养使得齐白石守住了他率真灵动的天赋,并将其投射到感情真挚的作品中来。

基于上述的了解,齐白石淡然的生活态度不自觉地符合了佛理所传达的精髓,在他与宾恺南、夏寿田交流佛理的过程中,学问当更加精进。此联集得非常妙,足见其灵性。

此幅作品创作于白石68岁期间,此时他临习《祀三公山碑》有一段时间。此碑为东汉碑刻,创作于隶书成熟的年代,故而碑文似篆非篆、似隶非隶,遒厚纯朴、方劲古拙,或以波磔、或以下引之笔拖尾。这幅作品中的字便是采用此碑的结体,多下引之笔画,总体视之略显拘谨,不似后来吸取了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风格后的苍雄奇崛,但仍给人以朴素率真之美。

《祀三公山碑》 国家图书馆藏整拓本

而作品中的行书小字则初显个人风格。齐白石的行书早年学何绍基,得其神似,四十七八岁时转向学习李邕,自云以写李邕《云麾将军碑》④下的功夫最大。李北海的行书以欹侧取胜、瘦劲险峻。从作品来看,齐白石写得比李邕行书重且粗,另一方面又比李邕写得飘逸、率真,并将之飞动化,夹入映带牵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书风格。

《云麾将军碑》 节选

备注:

① 王闿运(1833-1916),湖南湘潭人,字壬秋,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近代著名经学家和诗文家。咸丰举人。从曾国藩幕府退出后以讲学授徒为业,曾掌教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较著名的弟子有杨度、夏寿田、廖平、杨锐、刘光第、齐白石、张晃、杨庄等。

② 齐白石口述 张次溪笔录 《白石老人自述》,三联书店,2010年1月,页122-123。

③ 1922年,陈师曾携带齐白石作品赴日本参加中日联合会画展览会,作品售罄,大获好评,在日本一举成名,从此齐白石告别在北京惨淡的经营,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生活也渐趋安稳。

④ 《云麾将军碑》,亦称《李思训碑》,碑文记载李思训系出唐代宗室,并及一生功名仕宦重要事,李邕撰文书碑。历来与《麓山寺碑》同被人推崇。台湾历史博物馆所藏拓本为佳。

相关评论

1.徐鼎一,《齐白石学书历程浅述》,《荣宝斋》,2010年第5期

2.朱天曙,《清代以来的碑派书风与齐白石书法》,《东方艺术》,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