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齐白石红梅图轴

齐白石在北京定居后,内心却是“故里山花此时开也”的思想轨迹。齐白石不可能将家乡草木赶过黄河带到北京,但家乡草木却作为一种自然信息随齐白石来到北京,并化作艺术信息传达出来,以实现齐白石心理的平衡。齐白石刻了许多寄托着怀乡之情的闲文印,如“吾家衡岳山下”、“客中月光亦照家山”,是齐白石自抒胸臆的第一主题。齐白石写了许多的怀乡诗,如:“登高时近倍思乡,饮酒簪花更断肠,寄语南飞天上雁,心随君侣到星塘。”又如“饱谱尘世味,夜夜梦星塘”、“此时正是梅开际,老屋檐前花有无”,这些诗句是齐白石“夜不安眠”、“枕上愁余”时所些的肺腑之语。变法和着变意,变意和着变法,乡心伴着童心,童心也总念乡心。
齐白石的作品《我最知鱼》,画着小鱼围逐钓饵,是齐白石少时作惯之事,故能“知鱼”;齐白石77岁时画《墨猪出栏》,是因为齐白石有一颗“牧汝追思七十年”的心;齐白石画那些黑蜻蜓、红甲虫,是因为齐白石还记得乡里人叫黑蜻蜓作“黑婆子”,叫小甲虫作“红娘子”,这正是农民眼中的草虫,是农民的审美情趣;齐白石画鲇鱼题“年年有余”,画石榴象征多子,画桃子象征多寿,这也是民间艺术喻意象征的特色。

齐白石笔下的钟馗、寿星、仙佛一类作品,也是农民们聊天时嘴边上的对象。这类作品,是齐白石的恋乡情结和童真情趣的自然流露,是“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的愿望,是一种有异于“诗书传家远”的农民意识的自觉的表白。当齐白石画《白菜辣椒》时,不仅有感于红与黑的对比,同时也为“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而愤愤不平;齐白石在有关画白菜的题句中,所表示的“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不独老萍知此味,先人三代咬其根”,正是《农耕图》中的那位老农的自白。也是齐白石对本色、本质毫不掩饰的自我肯定。

深入探索

《肥年》

创作于1922年  纵136.3cm  横45cm   
猪乃尘世俗物,传统的文人画家很少画猪,只有出身于农民家庭的齐白石喜欢画猪,一画再画。齐白石画猪就是为孩提时代的伙伴传神写照。此作为齐白石晚年作品,居于京城的齐白石时常怀念家乡,少年时在乡村牧猪生活的记忆再现。于是,心头生爱意,笔端带情感,猪就活泼泼跃然纸上了。

尽管白石老人的大半辈子都是在北京度过的,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借居的京华客,只有湘潭杏子坞星斗塘的老屋才是真正属于他的家,心灵的寄所。衰年变法之后,他曾表示:“余欲打翻陈案”。于是放牧、戏蛙、捞虾、捕蝉、捉鱼、养蝌蚪、斗蟋蟀之类儿时的重要工作,割草、砍柴、种地等等所用之器物,统统涌入笔端,霸占绢素。此幅《肥年》即白石老人“陈案”大翻中的一例。这帧“忆旧时事”而作的画,不是应酬之作,更不是为了润例,纯是白石老人聊以遣情抒怀的痕迹。唯其是在这般了无滞迫的心境之下的坦然流露,才有如此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如同在松弛的状态下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原来本性一样,一个画家的艺术功力也只有在毫不迫促的创作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画中猪仔以湿笔而成,渲以浓墨,浓淡相渗,淋漓有致。潦潦数笔劲爽果敢,线条老辣而遒韧。此画无论是造型择物,还是布局经营,抑或是笔致墨韵全然没有刻画雕琢的气息,寓丰富的笔墨变化于简单的景物形象之中,挥洒自如,一任天然其成,这大概就是大家手笔的不同凡响之处。

相关评论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概述》, 晓菡著,《文物》1974年第9期。
《座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 唐兰、裘锡圭、罗福颐等,《文物》197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