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科研
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能夠在聞名于世界,除了龐大的館藏之外,其強大的科研實力也是原因之一。觀衆在參觀中所體驗到科技應用的還隻是博物館科研實力的一個小側面而已,因為在它的地窖、閣樓、塔樓、後門廳和櫥櫃裡,還有更多讓人眼花缭亂的神奇寶貝。從先進的安布羅斯•莫奈爾冷凍收藏中心到已經有幾十年曆史的化石準備實驗室,再到特有的巨骨室,博物館有十多個學科研究部,負責标本采集、研究和出版工作。下面一起“走進”博物館裡幾間實驗室和密室探探究竟吧!
安布羅斯•莫奈爾冷凍收藏中心
安布羅斯•莫奈爾冷凍收藏中心:主要由八個近乎堅不可摧的液氮冷凍罐組成,其中三個保存着70000個來自爬行動物、兩栖動物、哺乳動物、昆蟲、魚類和鳥類組織樣本的冷凍罐已經連入了數據庫。該中心還可以再放下四個冷凍罐,如果全部利用起來的話,将可以用來分類貯存100萬種的組織樣本。“所有的分類群這個收藏中心都有,這是我們的特色之一,”朱莉•範因斯坦說,她是中心組織實驗室的主管。“博物館裡所有藏品的樣本都在這裡。”
安布羅斯•莫奈爾冷凍收藏中心
目前,該中心冷凍保存的樣品類型從哺乳動物的血液到鳥類肝髒再到鲸類的皮膚應有盡有,洋洋大觀。最近,他們又接收了一批感染了白鼻綜合症的蝙蝠樣本,眼下這種疾病已經威脅到了美國東部的蝙蝠種群,相關專家正在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範因斯坦表示,安布羅斯•莫奈爾冷凍收藏中心是目前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組織貯藏機構,史密森尼、哈佛以及耶魯的自然曆史博物館都希望能模仿該中心建立自己的冷藏機構。
隕石研究
與其他博物館相比,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還有一個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它所展出的隕石是最大的。現在保存在博物館地球行星科學分部的阿尼希托隕石重達34噸,用來存放它的地下室要經過特别加固才能承受它的重量。但對于博物館的地質學家們來說,若要對這塊有趣的隕石進行科學研究的話,一小塊就足夠了。
亞瑟•若斯隕石紀念廳主管丹頓•伊貝爾
“我們想看看這塊古怪的隕石到底有何不同之處,它也許能告訴我們一些新故事,”地質學家丹頓•伊貝爾說,他是亞瑟•羅斯隕石紀念廳的主管。伊貝爾的研究小組正在進行隕石3-D影像構建的研究。不久以後,一台新的電腦斷層掃描儀就會被送到博物館裡,屆時在新設備的輔助之下,他們的研究水平将會得到很大提升。伊貝爾正在着手建立一個各種天體物理重要礦物質的紅外光譜的文庫,通過将實驗室和該文庫中記錄的光譜數據與赫歇爾天文台所觀測到的行星狀星雲、超新星遺迹、行星際塵埃和恒星氣盤的紅外波長數據進行比較,将有助于天文學家對相關數據進行解讀。
巨骨室
盡管參觀者在博物館中已經看到了不計其數的骨骼,但那些展示的部分隻占總量的0.02%而已,剩下的部分被分散放置在密室和實驗室中,而那些特别巨大的骨頭則被單獨放置在這間叫做巨骨室的房間。
巨骨室
這個房間就像是一個存放巨型化石的庫房,可旋轉的架子上堆滿了恐龍骨骼。雖然大多數化石都沒有被公開展示過,但博物館和其他機構的科學家們對它們都進行過研究,這些化石主要是在十九世紀後期收集來的。
“它們都在靜靜等待着下一撥對它們有研究興趣的人,”卡爾•梅林說,他是巨骨室的收藏主管。“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經常會提出申請,‘我能和你的恐龍一起玩玩嗎?順便寫點材料?’于是我們放他們進去,心裡還在祈禱,希望他們不要破壞任何東西。”梅林真摯的熱愛着這些化石,也非常樂于拿它們炫耀,但他也在異常謹慎的保護着這些脆弱的标本。 “有時候我真想拿幾塊磚把門給堵上,不要任何人進來,”他說。“但那隻是想想而已。”
化石準備實驗室
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化石準備實驗室在類似的實驗室中是世界上最大的。世界各地的标本在被運到這裡時,還被密封在岩石或發現源地的污泥之中,隻有經過化石準備工作以後,那些頭顱、股骨和牙齒才能顯露出來。
化石準備實驗室
密封岩石的差别導緻這項清理工作不僅極其困難而且要求嚴格。以硬質岩石的材質為例,安娜•巴凱瑞爾必須使用一種名為氣動劃線器的小鑿子慢慢鑿除岩石,并且要保證不會損壞岩石内部的标本,氣動劃線器有點類似于牙科醫生用來鑽孔的工具。
“一開始的時候,完成一件标本的準備工作要花費我幾個月的時間,”巴凱瑞爾說,她已經在實驗室中工作了九年。“現在這些工具我已經用得得心應手了,完成一件幾個禮拜就夠了。”經過多年的磨練,她的技術已經越來越精進了,但即便如此,化石的一小部分偶爾還是會折斷掉到地闆上,被灰塵包裹住。當涉及到一件新标本的鑒定和研究工作時,這些掉落的部分如牙齒和骨骼上的一點點銀質就顯得異常關鍵。
因為化石的準備工作相當繁重,每一個标本都需要花費相當多的工時,博物館中現在還有數千件化石依然被封閉在岩石之中或被包裹着石膏繃帶放在當初運來的箱子中,這些化石都是科學家們在上個世紀收集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