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大都会博物馆邀保管员策展 呈现艺术与科学的课堂

news_publish_date: 
2016-09-28 09:58
news_author: 
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Body: 

女子礼服细部,19世纪中国清代,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提供

  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纺织品的秘密:动物纤维”展览已于8月开展。该展览是大都会围绕纺织品的艺术与科学为主题举办的系列展览中的第二场,全系列共三场。该系列展览为文物保管员提供了向公众展示其工作内容的平台,实属独特。通常,文物保管员总是藏身于博物馆幕后,为策展人提供基础研究工作,在展览中,他们也很少会面对观众。

  策展人Florica Zaharia,与她的同事Minsun Hwang、Kristine Kamiya非常享受这次难得的机会。通常,文物保管员仅向学者展示他们的工作,但他们希望能拓宽受众,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保护的技能和知识。作为文物保管员,他们希望策划一场能够诠释文物保护工作的展览。“在纺织品保护领域,我们无法看到没有纤维的织物。纤维是形成一件纺织品的基本元素。因此,了解一件物品是由什么组成的,[知道]如何去处理,判定其所属文化范畴,时间段等等,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必备技能,”Zaharia解释道。

清 雀蓝织金兽纹补服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提供

  最后,展览布置成教室与展览组合的形式:置于房间中央的是一个布满羊毛和蚕丝纤维的玻璃展柜——牦牛、马、羊和牛尾的皮毛纤维,一根彩色的孔雀羽毛,蚕丝既有精致的栽培蚕丝,也有粗糙的柞蚕丝,这类材料被策展人称为辅助展品。这些动物纤维与纤维照片并列展出,展出的纤维照片是通过显微镜拍摄的,如同一大堆金币所发出的耀眼光芒,它们本身就是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美丽图像。显微图像显示了纤维的横截面以及它的形态,又相当于是一次幕后场景的展出。

  相比大都会博物馆的其他展览,该展览空间很小,仅一个展厅,甚至与这个标题难以匹配;展览范围从前厅到博物馆的拉蒂纺织中心(博物馆的纺织收藏品存放处)。

条纹和对称鸟纹纺织品碎片(中国),公元前425至221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提供

  尽管规模紧凑,展览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赋予纤维重要意义。将纺织品与纤维一起展示,向人们讲述展览的幕后故事。因为每一件纺织品的织造,刺绣或缝制某种特别的纤维,亦或选择将马毛盖过牛毛来增强织物耐用性和可承受性等,这些选择背后的原因是一个谜,我们只能依靠想象来获取答案。

  例如,中国的华丽丝绸礼服,绝大多数帝后妃嫔的礼服内衬用的是貂或水貂,但这一件礼服的内衬却是猫毛。使用猫毛作为衬里显然比用貂或水貂要更为便宜。于是引起了我们的疑问:宫廷的这个女子是因为十分贫困,但仍渴望穿上貂毛大衣呢?还是因为她时尚前卫,希望在一大波穿着毛皮服饰的人群中显得更为与众不同?再看一下一顶由羊毛制成的西藏喇嘛的盔形帽子,帽顶上塞满棉花。或许Koreangat(礼帽)会让你产生兴趣,它的经线部分(编织的垂直部分)是由棕色马毛编制成的,纬线部分(编织的水平部分)是由牛尾毛编制成的,整个帽子由于刷上了鱼胶而变得十分华丽。

女子礼服,19世纪中国清代,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提供

  最吸引人的亮点是游丝般轻薄的、微亮的19世纪印度披肩,该披肩是用源于藏羚羊绒的沙图什纤维制成,这种纤维非常微小而轻薄(直径约10微米),以至丝线都难以承受编织的力度。纺织品碎片,包括2,000年以前的中国纺织品碎片(大都会博物馆藏品中年代最为久远),说明在当代的创造发明之前人类智慧已经能够达到如此高的程度。当时的织工创造了多彩条纹和鸟类的编织技术,这种编织技术很费劳力,工艺十分复杂,只存世约一千年时间便失传于世。这件杰作也证明了尽管工具简陋,人类仍有能力去改造世界。

  当今世界,人们日益意识到并开始关注自己衣服的原料,即使快时尚零售业巨头为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为人知,仍纷纷表示要在生产过程中寻找可持续的替代材料。于是,这样一场展览显得非常及时。因而也不难理解,尽管展览被安排在一个极为冷清的房间,第一场(植物纤维)还是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第二场,因为展示有美丽碎片和服装,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观众。

(黄金娟 译自《观察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