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齐白石红梅图轴

 

  立轴,设色, 纸本,纵100厘米,横46厘米。
  此图为齐白石晚年所做梅花精品,梅花枝干抽象为书法的用线,老辣、沉着、痛快,梅花花瓣繁密中见层次,可谓精心布局。署款:“九十六岁白石”,钤朱文印:“白石”。 图作于1956年。

(卢莉/文)

深入探索

齐白石的绘画题材丰富,人物、花鸟、山水皆有涉足,但以花鸟画的成就最高,他“听从陈师曾的建议,进行‘衰年变法’,创立‘红花墨叶’大写意花鸟画的同时,也创立了工虫花卉的独特形式,最终在1924年达到成熟”[1] 。

  任何一种创造都需有长期的积累,齐白石的“红花墨叶”亦如是,他在移居北京之前浸淫在湖南的书画圈,转益多师,已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曾拜师萧芗陔(湘潭画像第一名手)、文少可,学习画像及山水人物;拜胡沁园学画工笔花鸟草虫;随谭荔生学画山水 [2];从尹金阳处学画梅。以上几位老师,多以工笔见长,而其中尹金阳的绘画成就最高,他对齐白石的影响不容小觑。

  尹金阳(1835—1919),字完白,一作和白,号完白山人、和光老人、和光道人、应元叟,湖南湘潭人。工画花卉、草虫,尤工画梅,学元人,缜密工雅,有冷逸神韵之趣,著称于时,又善临摹古画。齐白石、曾纪泽、陈师曾、杨钧、杨世焯等曾从之习画。晚年致力于湘绣,湘绣乃得其扬名。[3] “有文名,曾国藩甚重其人。”[4]

  尹金阳虽在湖南有文名,但记载并不多。值得庆幸的是,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瞿兑之,在尹金阳的晚年曾拜师学画,他留下了关于尹翁形象生动的介绍。尹翁教画是循序渐进且细致入微的,他不准弟子急于动笔,先从擘笺加胶矾之法学起,以至取水、涤器都学了半个多月,对颜料的要求特别高,“制粉尤其,谓铅粉不可用,用芦甘石之坚重者,访诸药店,得之至艰。制成则果鲜洁似玉簪花。”[5] 清朝中后期很多画由于使用铅粉导致返铅而画面发黑,而尹金阳不从流俗,舍易求艰,足见其是一位对作品极为负责和讲究的画家。但他的名气凋敝,不为外省所知,作品也甚少流传,这可能也跟他这种认真执拗的个性有关——“尹翁精于画,而自谓书法不足以副之,每画竟乞其署款,辄不应。以故流传不多。” [6]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其花卉草虫图,从构图到用笔、敷色都非常严谨,描绘了一派菊花在风中摇曳、草虫蝴蝶在周围盘桓的春日景象。整体视之,细腻清雅,草虫的精心描绘给画面增添几分生趣。

 

花卉草虫图
尹金阳
立轴  绢本  设色
94.2 cm×33.5 cm 
 无年款
湖南省博物馆藏

  除了工笔之外,尹金阳的写意画亦有很高造诣,尤其画梅。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几幅他的梅花图,如这幅墨梅图(图2)形式感很强,浓淡虚实形成鲜明对比。画幅上部写一枝蟠曲遒劲的梅花老干,周围伸出若干繁花密布的小树枝,最底下有一片留白。树干的墨很浓很枯,而梅花花瓣则很淡,整体用线有迟滞的感觉,但力量很足,故而营造出一种孤高清冷的氛围,将梅花傲寒绽放的气质表现得很充分。

 

墨梅图
尹金阳
立轴  纸本水墨
94.2 cm×33.5 cm
1876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在其自述中谈到:“我画梅花,本是取法宋朝杨补之(无咎)。同乡尹和伯(金阳),在湖南画梅是最有名的,他就是学的杨补之,我也参酌他的笔意。”[7] 齐白石说这番话的时间是1920年,即定居北京之后,此时尹翁已作古。他向尹翁请教早在十年之前,“己未年和翁八十四死??己未前十年,余访之长沙,和翁自言双勾扬补之梅花后,画梅始进,余与借得双勾本,再影勾之。且为画梅花小幅赠予。圈花出干,超出冬心。” [8]

  早在齐白石十几岁时,尹金阳业已以画梅著称于湖南,如图2所示,其个人风格已形成,作品较为成熟。故齐白石48岁(1910年)时曾到长沙拜访年逾七旬的尹翁,分享了尹翁画梅的经验,并从他那借得宋代画梅高手扬补之的梅花稿本,自此以后勤加练习,并与他保持交往直至尹翁去世。

  据瞿兑之所言,“白石翁与尹翁同里閈,又皆出王湘绮之门,其气脉故有相通者。” [9]尹金阳对齐白石评价很高,“尹翁时时为余言,齐君濒生诗、画、篆刻戛戛独造,殆天授,非人力,湘绮赏重之,甚不可不一见。”[10] 在尹翁81岁(1916)时,他又赠了齐白石一幅梅花图,现藏在北京画院。比之中年的梅花画法,树干的皴法更简省,但用线很老辣粗犷,清冷之余笔墨韵味更足。我们将它与齐白石1917年所作的《墨梅》相比较,无论是树干的皴法,还是勾花点蕊,笔法如出一辙。虽然白石在题跋中谈到,“尹和伯曾为潜广弟画梅,清润秀逸,余不欲雷同,乃以苍劲为之”,但实际上此时的他对笔墨的掌控尚无法达到尹翁的高度,依然是亦步亦趋的模仿,形式感略强。

 

梅图
尹和伯
托片 纸本 墨笔
131 cm×35.5 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墨梅
齐白石
轴 纸本 墨笔
116 cm×42.5 cm
1917年
北京画院藏

  他对尹翁崇拜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多次在画跋中高度赞誉其画梅成就,在他看来历代画梅高手扬补之、金农、罗聘都不如尹翁,如“此老自言学扬补之,余以为过之远矣。”[11] 又如“雪冷冰残肌骨凉,金农罗聘逊金昜。竹篱茅舍心如铁,百里无名可断肠。” [12]

  尽管陈师曾鼓励他抛开老师,大胆地创造,如其在画跋中写道:“酒后尝为尽情语,何须趋步尹和翁”,但实际上齐白石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依然很认真地在模仿中前行,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齐白石1936年创作的墨梅横幅,仍能看到尹金阳的影子。花瓣、花蕊的画法一如既往,只是行笔速度明显提高,且少取花朵正面全开之态,多为侧面之姿,一个花瓣用一至两笔即可勾出,表明此时他对笔墨的掌控已非常娴熟。而树干的画法已经超越了尹金阳的简省,可以用豪放来形容,左侧两股主干仅用侧锋拖出外轮廓,再在中间擦上两笔,线的快感超越了形的勾勒,但正是这种处理方式烘托出真正的“苍劲”之感。扬补之、尹金阳一路的梅花,对梅花形态的把握是下了苦工夫的,而尹金阳在笔法的拙趣上贡献很大,深刻影响了齐白石,并激发他往这方面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看到1936年这张作品,简直是笔墨恣肆,用线的力道来表现梅的拙趣。

  而齐白石画梅风格的最终形成是到后来学习吴昌硕没骨法,用洋红点花,融合树干的线造性,呈现出“红花墨叶”的面貌。我馆收藏的这张红梅图,即是典型。树干已经完全地变成蕴涵不同力量的线,花瓣改为洋红色点成,但花蕊依然是过去一丝不苟的画法,足见过去向尹金阳学习打下的基础一直在发挥着作用。

 

墨梅图
齐白石
横幅  纸本  水墨
60.5 cm×318 cm  1936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参考文献:

   [1] 吕晓:《草间偷活——试论齐白石的草虫画》,王明明主编《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页
  [2]  李松先生认为齐白石也跟谭荔生学过画梅,并非常揖服,见李松:《画吾自画——齐白石花木题材作品》,王明明主编《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
   [3] 雷鸣等主编《湖南近现代书画家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7年版,第 11页
   [4] 刘刚:《湖湘历代名画 综合卷》,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3年版,第277页
   [5] 瞿兑之:《齐白石翁画语录》,《铢庵文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6]  瞿兑之:《齐白石翁画语录》,《铢庵文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7] 齐白石口述 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述》,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17页
   [8] 出自齐白石的画跋,转引自李松:《画吾自画——齐白石花木题材作品》,王明明主编《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页
   [9] 瞿兑之:《齐白石翁画语录》,《铢庵文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10]  瞿兑之:《齐白石翁画语录》,《铢庵文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11]  题《折枝梅花》,转引自李松:《画吾自画——齐白石花木题材作品》,王明明主编《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页
  [12]  齐白石题《友人重逢呈画梅》,转引自李松《画吾自画——齐白石花木题材作品》,王明明主编《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页

相关评论

李松: 《画吾自画——齐白石花木题材作品》 ,王明明主编《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