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著名收藏

鎮館之寶

帶翼的勝利女神

希臘時代
大理石雕像
高275厘米

無頭折臂但似欲乘風而去的《帶翼的勝利女神》是一尊希臘時代的大理石雕像,高275厘米。這尊雕像雖然頭部已經殘缺,但從她僅僅披着一襲“薄紗”的胴體可以看出她那輕盈婀娜的風姿。她的雙臂,代之以一雙雄鷹的翅膀,似在有力地撲打,作舒展飛翔之姿。它是為了紀念一次古代希臘海戰中沙摩特拉島的征服者德米特裡大敗埃及法老托勒密的艦隊而制作的剛柔結合的藝術品,雕成于公元前306年。勝利女神手持号角,姿态奔放地站在船頭上,欣喜若狂地吹起号角,向遠方報告勝利的喜訊。後來幾經戰亂,它被淹沒在了色雷斯島上,兩千多年過去了,雖然雕像已經大為損壞,但它卻是目前已知的古希臘雕像中表達奔放動作和狂熱感情的最完美的作品。

 

蒙娜麗莎

達.芬奇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
約作于1503-1505年
油畫77×53厘米

這幅稀世作品以神秘的微笑而著稱,被稱作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古典女性形象。蒙娜麗莎的美,在于她的表情複雜的面容。她容貌端莊,情态妩媚,神色安詳,眉目傳神,特别是那莞爾的微笑和深沉的思索,那明晰的線條和柔潤的容光,那微翹的嘴角和深邃的目光,都仿佛隐含着無限的情思、摯愛、歆羨、憂傷和夢幻,既令人無比感動,又使人不可捉摸。不過對于蒙娜麗莎的原型,在曆史上一直都有不同的揣測,有人說蒙娜麗莎本來是佛羅倫薩市某位政府官員的妻子;又有人說蒙娜麗莎其實是達.芬奇的自畫像,隻不過是以女性的形象出現;還有人傳說,達.芬奇與蒙娜麗莎原本是一對情人,後因蒙娜麗莎在無奈中另嫁他人,給達.芬奇留下了無限惆怅和遺憾。他把這一切傾注在展開的畫布上,整整畫了五年時光。《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的摯愛,據說從未離開他身邊,他死後被他的徒弟賣給了法國國王,先藏于凡爾賽宮,後來轉由盧浮宮收藏。可以說,它一生受寵,嬌貴無比。

 

米洛的維納斯

大理石雕像
高約275厘米

千古不朽的斷臂女神大理石雕像《米洛的維納斯》,是一個高約275厘米的古希臘原作,傲然伫立于盧浮宮一樓長廊盡頭的希臘雕刻室中央,格外引人注目。據說這尊雕像出自2000多年的雕刻巨匠之手,雖然有些部位已有些污迹,但它的魅力依然存在。這尊維納斯像看上去也微微有些傾斜,仿佛正依靠着什麼想象中的支撐物似的,這種處理手法使雕像增添了優雅的曲線和動感美。雕像取材于帕裡安大理石,這種大理石的特質使這位女神的軀體和肌膚顯得滑潤美麗,富有最典型的古典傳統特色。這位180年前還被埋在愛琴海米洛島地下的美神不會料到,她一被發掘出來,立即引起了法國人和土耳其人的争搶,并險些兵戎相見,而它最終被法國獲得時,幾乎舉國沸騰。這件端莊典雅而富有殘缺美的藝術珍品,是古典藝術最偉大的傑作之一,因為被發現的時候她的雙臂已經殘缺,因此又被稱為“斷臂女神”,她凝重巍峨,自然賢淑,整座雕像所蘊有的倫理學内涵和精神力量使得無數藝術家為之傾倒,人們把她視為美的象征。
維納斯雕像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最傑出作品,她缺少了雙臂,卻擁有了全世界擁護者。

 

鎮館之寶

帶翼的勝利女神

米開朗基羅
創作于1513-1516年
雲石雕塑
《垂死的奴隸》高229厘米
《被縛的奴隸》高215厘米

這尊雕像表現的仿佛不是奴隸,而是兩個英勇的鬥士,人的尊嚴達到了完美地體現。當時米開朗基羅一直被迫為教皇和城市的統治者們服務,而作為一個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藝術家,他與他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一樣具有一種被壓抑、被束縛而渴望解脫的痛苦,和實現理想的要求。米開朗基羅不僅為處于動蕩的祖國憂心忡忡,同時還苦于擺脫不了為統治者服務的命運——這是文藝複興時期藝術家們的普遍遭遇。他的精神空間是窒息的,隻能在相對自由的藝術創作中發洩對統治者的不滿和尋求精神上的解放。他曾寫到:“……在這樣奴隸般和這樣寂寞無聊的條件下,在斜路上,在極端的精神疲乏中,我應該雕刻自己神聖的制作……”。後來由于勢态的變更,米開朗基羅的思想變得深沉而苦悶,再也沒有創造出類似這兩件作品那樣充滿生命力的雕刻。

《垂死的奴隸》兩眼緊閉,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象是在休息。他那安祥的臉上,沒有垂死掙紮的痕迹,也沒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痙攣,卻呈現出一種夢幻般的平靜和陶醉,仿佛是一種擺脫了苦難的昏迷。他左手支撐着頭部,右手扶在胸前,好象剛剛經曆過嚴酷的折磨,精疲力盡,正在進入一種解脫的狀态。

《被縛的奴隸》則完全是另一種風格。他如公牛一樣健壯的身體呈螺旋形強烈地扭曲着,似乎正在力圖掙脫身上的繩索,雖然雙臂被反綁着,但全身的肌肉都緊繃着,讓人感到那裡蘊含着無比強大的反抗力量,相比之下,身上的繩索則顯得那麼脆弱無力,似乎僅僅成了裝飾品。他的頭高昂着,緊閉着嘴唇,眼睛圓睜着,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憤怒和堅強不屈的意志。

 

愛神之吻喚起靈魂之神

昂托尼奧-卡諾瓦 1793年
大理石像 高155厘米

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和詩人米開朗基羅用他罕見的知識、基于解剖學尖端技術的人體形象的偉大創作令他的同代人贊歎不已。作家阿熱在1537年對他的藝術加以了贊美:“對于他,解剖學變成一種音樂,人體幾乎隻是建築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壁畫中和雕塑中的人體是超脫于自身的一些運動,其肌肉的節奏線按照音樂的旋律而施展,不受一般藝術中的規律限制。”兩個世紀之後,推崇肉體柔和畫法的藝術大師卡諾瓦認為上述這種藝術缺乏美感:“我不能理解米開朗基羅使用的解剖學藝術手法,我認為他有意追求描繪扭曲的動作造型,過于強烈地體現人體中最凸起的肌肉。”

 

漢谟拉比法典

約公元前1792年-1750年
高約71厘米,石碑全長213厘米

《漢谟拉比法典》是人類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是人們研究古代巴比倫經濟制度與社會法治制度的極其重要的文物;同時,它還是古代巴比倫藝術的代表,尤其因為古巴比倫王國流傳下來的藝術品十分罕見,所以這個石碑就更加顯得格外珍貴。
石碑的雕刻比較精細,表面高度磨光。石碑上刻滿了楔形文字,全文280條,對刑事、民事、貿易、婚姻、繼承、審判制度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法典的上部是巴比倫人的太陽神沙瑪什向漢谟拉比國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陽神形體高大,胡須編成整齊的須辮,頭戴螺旋型寶冠,右肩袒露,身披長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漢谟拉比象征權利的魔标和魔環;漢谟拉比頭戴傳統的王冠,神情肅穆,舉手宣誓。太陽神的寶座很象古巴比倫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

 

少女的行列

希臘古典時期
内牆浮雕帶長160米

 希臘文明在公元前5世紀達到了鼎盛,其偉大的代表菲狄亞斯領導并參與了雅典巴特農神廟的雕刻。《少女的行列》是帕提農神廟的飾帶浮雕,代表了希臘古典雕塑的高峰。這一神廟檐壁長浮雕帶僥幸殘存下來的部分能使我們感受到那一時期藝術美的節奏。少女長裙上的衣紋組合着多變的形狀,垂直線條與橫向的關系有如音樂的和聲。如兒童、市民、兵士組成的浩浩蕩蕩的行列,給人的美感不是熱鬧非常而是神聖無比。作品姿态甯靜、表情肅穆、精神高貴、制作精确,是希臘古典時期盛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自由領導人民

又名《1830年7月28日》
德拉克羅瓦  作于1830年
260×325cm

《自由領導人民》是德拉克羅瓦最著名的作品。該畫取材于1830年的“七月革命”,當時法國人民反對“複辟王朝”的封建專制,興起了革命鬥争。德拉克羅瓦把寓意象征與巴黎人民進行街壘戰的真實場景結合在一起——畫中心是象征着法國資産階級革命共和政體的自由女神,她一手高舉着大革命時期的三色旗,一手拿着槍,引導巴黎人民在街壘中沖鋒前進。畫面的色彩和明暗對比十分強烈:沖鋒的戰士與倒地的傷亡者是一片深暗而複雜的色彩,自由女神的身體和她手上的紅、白、藍三色旗明亮而鮮豔。充滿動感的人物,鮮明的色彩和強烈的明暗對比使畫面洋溢着熱烈、昂揚的激情——顯示了畫家生活的那個時代的革命和生活的激情。德拉克羅瓦的《自由領導人民》這幅巨作,不但是浪漫主義繪畫的經典,而且有“法國精神的象征”之稱。

 

狄安娜出浴圖

布歇 作于1742年
布面油畫56×73cm

18世紀的法國成為了宮廷享樂式的古典主義,這段時期的藝術被稱為“洛可可藝術”。 布歇(1703—1770)是洛可可藝術特征最突出的體現者,在人體繪畫方面迎合貴族皇室趣味,專畫一些神話中的愛神和美神的故事,他也被稱為“向婦人獻殷勤的洛可可畫家”。
《狄安娜出浴圖》作于1742年,布面油畫 56*73cm 1852年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狄安娜是希臘古神話中的月亮和狩獵女神。布歇以其娴熟的藝術技巧和善于描繪脂粉氣很濃的審美趣味,使這幅畫成為他最優秀的代表作,從而赢得了宮廷貴族的歡心。
畫上描繪着狄安娜剛剛狩獵歸來,洗浴完畢坐在山坡上,草地上放着箭壺和狩來的獵物,獵狗在飲水(左下)。俯在地上的侍女和她的目光都集中在她翹起的右腿和足尖。似在查詢什麼,女性的肉體被明麗的色彩和精緻的筆觸作了細膩的描繪。從而把神話中的女神納入了世俗的審美享受中。大百科全書派的思想家狄德羅指責布歇這類作品是對貴族低劣趣味的迎合,最多不過是“豔麗無比的木偶”。評價有合理的成分。 

 

拿破侖一世加冕儀式

大衛 作于1806-1807年 
621×979cm

在盧浮宮大畫廊中,尺幅最大的油畫是新古典主義繪畫大師大衛的《拿破侖一世加冕儀式》。大衛是活躍于法國革命與拿破侖時期的著名畫家,他用兩年的時間(1806-1807)畫成這幅高621厘米、長979厘米的巨作。該幅描繪的是拿破侖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舉行隆重加冕儀式的曆史場景,畫中有近百個人物,包括拿破侖、約瑟芬、羅馬教皇、宮廷大臣、将軍、各級官員和各國使節等等。大衛抓住了當時一個很有戲劇性的情節——加冕儀式進行時,羅馬教皇庇護七世捧起皇冠要放到拿破侖的頭上,而拿破侖不但不低頭,反而接過皇冠自己戴上。當教皇再為皇後約瑟芬加冕時,拿破侖又趕在教皇之前,舉起後冠為約瑟芬戴上。大衛描繪的就是拿破侖為約瑟芬戴後冠的情節。大衛這幅以當時政治時間為題材,以歌頌拿破侖為中心的繪畫,又有着濃重的古典藝術氣韻——大衛并不着重刻畫不同的人物鮮明個性,而着意在一個宏大的場面裡表現莊嚴、靜穆、和諧、均衡的氛圍。這幅紀念碑式的繪畫體現了大衛崇尚的古典藝術那種強調理性的“最高的美”。而該畫作為拿破侖帝政時期的代表繪畫,又顯示了新古典主義繪畫在這一時期的變化:畫中那盛大的群像既有古典藝術的莊嚴靜穆氣勢,又注重華麗與裝飾性。《拿破侖一世加冕儀式》是大衛一生中所創作的最大的油畫,集中體現了新古典主義美術的風格。

 

安格爾 作于1856年
布面油畫 163×80cm

安格爾一生中在裸體素描上下過精深的功夫,而且隻有當他面對裸體模特兒時,他的現實主義真知灼見才特殊地顯現出來。安格爾從1830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逗留期間就開始創作“泉”,但一直沒有完稿。二十六年以後,當他已是七十六歲高齡時才畫完此畫,這幅畫是安格爾的得意之作。
 “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體的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現了少女的天真和青春活力,也是西歐美術史上描寫女性人體的優秀作品之一。他在這幅畫上展示了可以得到人類普遍贊美的美的恬靜、抒情和純潔性。有一位評論家參觀了《泉》後說:“這位少女是畫家衰年藝術的産兒,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們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生氣也更理想化了。” 

 

迦拿的婚宴

委羅内塞(意大利)
畫布666×990cm

委羅内塞(1529—1588年),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威尼斯畫派重要畫家。多用豪華熱鬧的宴樂場面處理宗教題材,喜用銀色調子,富于裝飾性。其代表作有《利未家的宴會》、天頂壁畫《威尼斯的勝利》等。16世紀下半葉委羅内塞筆下的《迦拿的婚宴》最能代表威尼斯水城的時代風貌,這一包羅萬象的畫面中有着100多個三教九流的人物。同基督一起參加宴會的有法國的法蘭西斯一世、英國王後瑪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土耳其索裡曼一世蘇丹。畫家與提香則和音樂家們一起在演奏着熱情洋溢的樂曲,氣氛的歡躍自在達到了極緻。

 

浴女

讓•奧諾雷•弗拉貢納爾
約作于1765—1772年
畫布,油彩65×81cm

歡樂、嬉戲是這幅畫的主題,畫家所要顯示的是狂放的激情。弗拉貢納爾(1732—1806年)從魯本斯那裡獲得色彩造型的技巧、粗犷的筆觸、寫意式的塑激蕩的人體動勢,富有巴洛克氣質。畫家将人物置于似天似水的空間裡,四周樹木環抱,旨在傳達一種不可抑制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