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帛书《老子乙本》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长79.5厘米  宽55厘米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帛书《老子乙本》出土于三号墓东边箱一个长方形漆奁盒下层,与卷前四篇古佚书合抄在一幅宽帛上,折叠后放在漆奁内,出土时沿折痕断成三十二片。整幅帛书原高约48厘米(现已断成上下两截),朱丝栏墨书,为规范的八分隶,非常工整。帛书《老子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通行本相反。上下篇卷尾分别注有德“三千四十一”、道“二千四百二十六”。此本不分章,与帛书《老子》甲本的章次基本一致,略有几处不同。此卷帛书避邦字讳,不避汉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字体与同墓所出文帝三年纪年的《五行占》很相似,抄写年代可能在文帝时期,即公元前179年至169年间。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道家的经典文献,二千多年前帛书《老子乙本》的发现对订证今本《老子》章次文字之误有重要价值。

深入探索

老子照片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从古至今《老子》其书在考古上有几次重大发现。这几种版本的《老子》出土,极大的推动了老子其人其书的研究。 现已发现的《老子》古本,除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外,还有傅奕本《老子》、敦煌写本《老子》、帛书《老子甲本》、郭店楚简《老子》、北大收藏《老子》等古本较有影响力,下面就逐一介绍。

傅奕本《老子》

唐傅奕(555~639 年)校定《古本老子》,所谓“古本”,因其乃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五年(公元574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塚所得,其时代应与帛书甲本相当。傅奕参考了 9家注本进行整理,校订为《古本篇》,共 5556 字,与帛书文字有许多类同之处,但体例按通行本《道经》在《德经》之前。此书现存于正统《道藏》中。傅奕本保存了较多的古句、古语、古字。傅奕本有许多优点,但因其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这些旧本本身就存在不少讹误,且傅奕本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改动的地方也很多,存在讹文、衍文、脱文、倒置的情况,且有些篇次及文章内容也非《老子》原貌。今据帛书《老子》勘校,书中讹误尤甚。

宋刻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敦煌写本《老子》

1900 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二十六)甘肃敦煌县鸣沙山千佛洞第288号石窟中发现 5万多卷文书,全是 5~11 世纪的手抄本,作为最古老哲学著作之一的《老子》,是敦煌先秦典籍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有不少唐人抄写的《老子》经和注,尽管是残卷,但是由于抄写年代较早,更多的保留了《老子》的原貌,因此,在文字学、文献学、哲学及史学研究中均有重要学术价值。从 1907 年起,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陆续前来,以“考察”“研究”为名,将敦煌卷子盗往国外,流失于英、法、日、俄等国。1909年,学者罗振玉、蒋斧、王仁俊、刘师培等根据伯希和提供的有限敦煌文献照片和原件进行初步研究,后经中外学者收集、刊印,敦煌遗书内容现已基本面世。

帛书《老子甲本》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本》,及卷后佚书合抄成一长卷,卷在一长条形的木片上。帛书高约24厘米,朱丝栏墨书,字在篆隶间。此卷帛书不避汉高帝刘邦、高后吕雉讳,字体接近秦篆,抄写年代可能在高帝时期,即公元前206年至195年间。丝帛已有破损,文字多有残缺。帛书内容完整,与通行本 81 章内容基本相同,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通行本正好相反。它的出土,极有助于认识《老子》在汉初的真实面目,不仅对校勘传世的诸本《老子》具有重要价值,与帛书《老子乙本》一同为进一步研究《老子》的思想提供了较早的、也是最可靠的根据。

郭店楚简《老子》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一部分是《老子》写本,整理者按竹简字体、形制的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简文的总字数只相当于传世本五千余言的三分之一左右。相对于世传《老子》完整的思想体系,郭店三组《老子》显然是不完善的。因为世传《老子》的不少内容在楚简本中都没有反映,二者之间在不少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郭店楚简《老子》毕竟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老子》抄本,它的出土对于解决与认识老子其人其书,对于解决与认识道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校勘多种传本《老子》的文字,对于重新认识先秦古籍文献的流传与演变等等问题均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另外,帛书本《老子》与传世本存在一些矛盾之处,而楚简本《老子》更多同帛书本接近,有些问题可以决千古之疑。

甲本:

乙本:

丙本:

北大收藏《老子》古本

2009年1月11日,北大收藏了从海外抢救回归的一批竹简。据介绍,竹简总数达3300余枚,估计经过整理拼对后,可复原的完整竹简在2300枚以上。从竹简上出现的“孝景元年”字样,可以大致推出竹简的年代大约在西汉中期,其中多数可能抄于汉武帝时代。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是目前所见战国秦汉古书类竹简中数量最大、保存质量最好的一批。竹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献当首推《老子》,共有220余枚竹简,近5300字。这是继马王堆帛书本、郭店楚简本之后,出土的第三个《老子》古本,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古本。其残缺部分仅占全书篇幅的1%。在竹书《老子》中,首次发现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分别对应的是《德经》和《道经》,而且每章前均有分章符号,文字内容和篇章结构也与以往所见各种版本有所不同,可以说是目前探讨《老子》分章问题最原始、最齐全的资料,对《老子》一书的整理校勘极有帮助。

以上介绍的古本是我们校勘《老子》的珍贵资料,能帮助我们澄清其中是非,以恢复《老子》经文真旨。由于《老子》全文仅五千余字,无论是手抄或解说都比较容易,因而传世以来版本极多,主要有严遵的《老子指归》、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傅奕的《古本老子》四种辗转流传。《汉书·艺文志》登录解说本 4 种,印刷术昌明后数量激增,《隋书·经籍志》前代注本有 49 种,明正统《道藏》所收白文本和注本 41 种,今人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汇刊明代以前注本 150 种,《续编》则有明代以后的 204 种,《补篇》影印18种,总计356种。

相关评论

1、《老子》传世版本三系说

2、郭店楚简《老子》研究评述

3、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综述

4、北大汉简《老子》简介

5、论帛书《老子》的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