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大山人松鹿图
立轴 纸本 水墨 画心纵长358厘米 横133.3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品
《松鹿图》中,一株高耸粗壮的苍松,挺立在嶙峋的岩石上。松石下,两只向背的鹿在山石草坪之中小憩,一只长着角的鹿望着远方;另一只则侧身仰望天空。围着草坪的山石上,长着兰草、灵芝、小竹等花草植物。该图采取近实远虚的枝法,前后错落有序,笔力遒劲,墨色秀润,情景生动,意境深远。
在该图的右上方,有作者的自题诗,诗前铃有“真赏”朱文印一方,诗云:“人道难驯鹿易降,百花开落漫盈筋。如得月里丹青手,定是凡间白玉堂。”署款为“八大山人”,下铃“八大山人”白文印和“何园”朱文印各一方。该作不仅画精,而且图面之大在八大山人传世作品中极为罕见。
(刘刚/文)
深入探索
一、作者生平简介
八大山人像
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ruí],(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祖籍濠州钟离,即今安徽凤阳),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qìng],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二、作者绘画艺术特色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八大山人《古梅图》
八大山人《荷花》
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够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有些禽鸟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在构图、笔墨上也更加简略。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的写照,即“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他在题黄公望山水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与宋山河。”表现出他的民族意识。
八大山人《花鸟图》
八大山人《山水图》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传其法者仅牛石慧和万个等人,但对后世绘画影响是深远的,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一点,不落俗套,自有创造。他的大写意,不同于徐渭,徐渭奔放而能放,八大山人严整而能放。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巨匠,都深受其影响。
三、《松鹿图》的绘制年代
从该图作的诗来看,八大山人此时心情趋于平静,并能漫然地对待现实中的一切,以书画自娱,诗的寓意极深,且颇有几分幽默、别具情趣。由此可推断为八大山人后期的作品。之所以这样结论还有三点理由:其一,八大山人在六十岁以前,用笔多为方折而较硬挺,画鸟、鱼等动物的眼睛多方形。到六十四、五以后,则渐渐变方折为圆转,动物的眼睛也改为圆形。很显然,该画鹿的眼睛是圆形的,用笔也是园转的。其二,该图用笔着墨与前期用笔干枯、构图一片荒凉景象不同,在表现树石、花草的笔墨上,采取于豪放中有温雅,于单纯中有含蓄,能用极少的笔墨表现极复杂的事物,在圆润中透露出荒率之趣,风格更为高华。而这些都是其后期的绘画特征。其三,在署款上,徐邦达先生指出:八大山人到六十左右,才用“八大山人”这个号,起初“八”字写成“”形,从六十九岁即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公元1694年)起,基本上改写成“八”样,而该画的落款正是“八”形。由此可推断,《松鹿图》的创作年代大约为公元1694至1705年之间。
相关评论
1、刘刚:《八大山人〈松鹿图〉》,《东南文化》1994年第5期。
2、李慧国:《悲怆与呐喊——八大山人与爱德华·蒙克绘画中表现意识之比较》,《艺术探索》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