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皇家的宫廷茶宴
北宋徽宗赵佶一生爱茶,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茶、斗茶取乐。并亲自著书《大观茶论》以论茶道。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会图》,就是赵佶描绘当时文人会集宴饮吃茶、饮酒的盛大画面。该画作右上角有作者赵佶的行书自题诗《题文会图》:“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左上角是蔡京所题的和韵诗:“明时不与有唐同,八表人归大道中。可笑当年十八士,经纶谁是出群雄。”《文会图》可看作宫廷画家根据宋徽宗赵佶的旨意,因频频举办茶会、文会应景摹写、创作而完成的作品,其中不乏赵佶的文化创意,甚至他亲自参与创作,与宫廷画家一起共同促成了此件《文会图》的诞生。正是这种上行下效的影响,使宋朝人品茶之风盛行。
图中描绘在庭院柳荫下以文会友品茶饮酒赋诗的场景。《文会图》不仅是朝廷文士雅聚的真实写照,也是朝廷人才云集的某种象征。据有关专家考证,宴席上方身穿白衣中间坐着的是宋徽宗。树下大案上摆设有果盘、酒樽、杯盏等。大案前设小桌、茶床,小桌上放置酒樽、菜肴等物,一童子正在桌边忙碌,装点食盘。茶床旁设有茶炉、茶箱等物,炉上放置茶瓶,炉火正炽,显然正在煎水。有趣的是画幅左下方坐着一位青衣短发的小茶童,正左手端茶碗,右手扶膝,正在品饮。
茶床上陈列茶盏、盏托、茶瓯等物,一童子手提汤瓶,意在点茶;另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在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中盛入茶盏。《文会图》中的诸多茶具与考古发掘出土的茶具形制上均可一一对应。本展览中展出了湖南省博物馆藏青釉牡丹纹碗,敞口斜腹,小矮圈足。通体施青绿釉,釉层均匀。碗内壁模印六格折枝牡丹花叶,外壁口沿下饰弦纹。
点茶必须使用汤瓶,又可称注子、注壶、执壶。展品中湖南省博物馆藏的北宋衡州窑青釉执壶、安徽省博物馆藏的北宋繁昌窑青白釉执壶都是属于宋朝常用的汤瓶类型,形体特征基本相似,多为喇叭形敞口,斜长束颈,圆肩,肩部一侧置管状长流与口部平齐,相对另一侧置扁状曲柄,柄端与肩部衔接处饰圆状钮,曲腹,圈足。壶内外施釉。汤瓶为茶酒筵席中不可或缺的器具。既可作点茶时盛沸水之茶瓶,又可用于斟酒。
点茶使用的茶盏可以是青瓷、白瓷、青白瓷,而黑盏最适合点茶、斗茶。展览中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北宋蓝田吕氏家族墓M12吕大圭墓出土的耀州窑黑釉鹧鸪斑盏,可谓极品,瓷盏内、外壁施双层釉,底层通施满黑釉,釉面光泽明亮,釉上散布酱红色或银灰色大小不一结晶斑,似鹧鸪鸟胸部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
福建博物院藏的南宋建窑酱釉兔毫盏,内外施酱釉,呈兔毫纹,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宋朝从皇帝到文人雅士,都喜爱斗茶。兔毫盏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贡”字样。宋金时期,兔毫盏在我国很多地方如江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烧制,以建窑所烧“建盏”最为著名。蔡襄《茶录》认为饮茶要用建窑茶盏,因其胎体粗厚能以手捧持,又最能衬映白色茶面:“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宋徽宗《大观茶论》也赞“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刚刚点好茶的茶盏通常会放到盏托上再送给品茶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北宋青釉葵花形盏托属于汝窑的典型代表瓷。盏托,宋朝又名茶托、托子等,主要用来防止茶汤烫手。由于饮茶具多种多样,若托子承托的是碗,可称为碗托;承托的是杯子,可称为杯托;承托的是盏,可称为盏托,尤以后者最为常见、普遍。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出土的北宋汝窑青釉托盏属于一套茶具,由托、盏、盖组成,保存十分完整。汝瓷是宋朝五大名瓷之一。工匠把名贵的玛瑙入釉,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观其釉色,随光变幻,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完全符合宋朝文人的审美追求。汝窑存世量极少,故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之说。
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M16吕大章墓出土的一套茶具由耀州窑青釉菊纹盏、黑釉盏托两部分组合而成。茶盏内、外壁满施青灰色釉,内腹壁及内底分别模印团菊纹。黑釉盏托,内外满施黑釉,中空,高弧颈下圆形敞口托盘,下置高圈足。茶盏釉色、印文清淡,十分符合文人追求淡雅的喜好。这种盏托,茶盏放入后,盏底全部被纳入托圈,从而使盏和托稳稳地接合在一起。材质有金、银、瓷、琉璃、漆质等,金银、玉、琉璃材料珍贵稀有,拥有者往往尊贵富有,而漆木、陶瓷材质相对低廉。茶盏作为重要的媒介,为人端茶会增强仪式感。
饮茶在唐中晚期开始流行,唐朝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可以治“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大观茶论》更言茶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大意是说茶可以使人开阔胸襟,消除郁闷,精神清爽,心境平和,清闲高洁,雅致宁静。
(王树金/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