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小结

何绍基所处的时代,正值碑学勃兴,尽管从小受父教导习帖练书,待成年后,开始喜好搜集金石碑刻拓片,并结识了一批金石书法爱好者,谈碑论画,交流各自的心得,探讨书艺。尤其是他及第前后,结识了金石僧达受(1791—1858年)、收藏家吴荣光(1773—1843年)、学者张穆(1805—1849年)等,又得阮元亲授,更使他眼界大开,书法在碑学的路子上,一发不可收拾。他曾自称:“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还说:“余学书从篆分入手,故于北碑无不习,而南人简札一派,不甚留意。”其实,他对二王法帖和唐诸家手书是极尽称许之至,而对后来柔弱的“南人简札”,越看越不顺眼,以至“不甚留意”。当时大量出土的碑文拓片,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被北碑大气、古朴、浑厚的风格所打动,“故于北碑无不习”。这也就是说,何绍基之所以重碑学,主要还是源于其书学思想,这种书学思想又决定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追求。为使书法达到理想的艺术境地,他甘愿自讨苦吃地硬是用这种违反人的生理自然姿态的“悬臂回腕法”,以篆分笔法融入行楷,创造出其独到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楷书、行草、隶书、篆书,如果不知道他的这种执笔运腕方法,简直无法想象他点划是怎样写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何绍基虽崇碑学,不废帖学;虽崇魏碑,不废唐碑,兼收并蓄,没有偏激和极端,这是何氏的高明之处,也正是其成功之处。诚如晚清书画家向燊(1864—1928年)所说:“蝯叟博洽多闻,精于小学,书由平原兰台以追六朝秦汉三代古篆籀,回腕高悬,每碑临摹至百通或数十通。虽舟车旅舍,未尝偶间,至老尤勤。其分隶行楷,皆以篆法行之,如屈铁枯藤,惊雷坠石,真足以凌轹百代矣。世称邓石如集碑学之大成,而缚于三代篆籀或未之逮。蝯叟通篆籀于各体,遂开光宣以来书派。”

                                                                                               何绍基墓志   长沙市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