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小結

何紹基所處的時代,正值碑學勃興,盡管從小受父教導習帖練書,待成年後,開始喜好搜集金石碑刻拓片,并結識了一批金石書法愛好者,談碑論畫,交流各自的心得,探讨書藝。尤其是他及第前後,結識了金石僧達受(1791—1858年)、收藏家吳榮光(1773—1843年)、學者張穆(1805—1849年)等,又得阮元親授,更使他眼界大開,書法在碑學的路子上,一發不可收拾。他曾自稱:“餘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還說:“餘學書從篆分入手,故于北碑無不習,而南人簡劄一派,不甚留意。”其實,他對二王法帖和唐諸家手書是極盡稱許之至,而對後來柔弱的“南人簡劄”,越看越不順眼,以至“不甚留意”。當時大量出土的碑文拓片,使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被北碑大氣、古樸、渾厚的風格所打動,“故于北碑無不習”。這也就是說,何紹基之所以重碑學,主要還是源于其書學思想,這種書學思想又決定了他在書法藝術上的追求。為使書法達到理想的藝術境地,他甘願自讨苦吃地硬是用這種違反人的生理自然姿态的“懸臂回腕法”,以篆分筆法融入行楷,創造出其獨到的書法風格。他的書法作品,無論楷書、行草、隸書、篆書,如果不知道他的這種執筆運腕方法,簡直無法想象他點劃是怎樣寫出來的。更為重要的是何紹基雖崇碑學,不廢帖學;雖崇魏碑,不廢唐碑,兼收并蓄,沒有偏激和極端,這是何氏的高明之處,也正是其成功之處。誠如晚清書畫家向燊(1864—1928年)所說:“蝯叟博洽多聞,精于小學,書由平原蘭台以追六朝秦漢三代古篆籀,回腕高懸,每碑臨摹至百通或數十通。雖舟車旅舍,未嘗偶間,至老尤勤。其分隸行楷,皆以篆法行之,如屈鐵枯藤,驚雷墜石,真足以淩轹百代矣。世稱鄧石如集碑學之大成,而縛于三代篆籀或未之逮。蝯叟通篆籀于各體,遂開光宣以來書派。”

                                                                                               何紹基墓志   長沙市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