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第二讲:何氏家学渊源

何绍基出生的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清史稿》称他“承家学,少有名”;《清代七百名人传》也称其“幼慧静,濡染家学”。他家学渊源,世代书香。幼年寄居舅家,舅父廖先瑞(辑候),“一寒诸生,且耕且读”。廖先瑞虽只教其读书识字,却培养了他勤学好问的求知精神。父亲何凌汉不仅是一位做官清廉、为人正直的朝廷要员,而且也是一位学识渊博、书法精湛的文人学士,对他的影响就更直接、更深。

何凌汉(1772——1840年),字云门,一字仙槎,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为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曾先后任广东、福建、浙江、山东、顺天等地乡试主考官和福建、浙江学政,累官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侍郎、左副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等。服官40年,品行端正,办事谨慎。“平生服膺许郑之学,而于宋儒之言性理者,亦持守甚力”,“以文章道德系中外望者数十年”。任顺天府时,审理案件执法严明。主持浙江乡试时,偕同督臣程祖洛查明山阴、会稽官绅幕僚联合舞弊案,受到道光皇帝的赞扬。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病逝于京师,赠太子太保,谥文安。著有《云腴山房文集》。

                                                                何凌汉写《东方朔赞》册页(局部)  湖南省博物馆藏

他不仅是嘉庆、道光时期的名臣,而且其在诗文才学、书法艺术诸方面都是颇负盛名的。朝廷重大训诰册文,多出其手。尤其是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极深,名扬海内,连当时的朝鲜、琉球等国贡使都来索书,使之应接不暇。其“四十岁时,得智永千文宋拓本,遂专习之,垂二十年,晚年笔法乃少变”。何凌汉身为朝廷重臣,虽政绩平平,但为官勤政廉明,对家人,尤其是对儿辈的要求极严。在嘉庆、道光年间,读书人(尤其是应试学子)在书法上,多以唐诸家为宗,何凌汉又对欧、褚、颜都较为倾心,自己的书法也是出入欧、颜,故其教子亦从颜书入手,这既与科举考试对书法的要求相合,也同当时书法时风合拍。作为一代宗师的颜真卿,人品书艺皆为世人所尊,何绍基兄弟四人的书法皆师颜真卿,这与何凌汉对他们青少年时期的指导有重要的关系。

                                             何绍业山水图轴            何绍祺楷书“雨外琴中”八言联   何凌汉行书轴                何凌汉行书轴  

由于何凌汉教子有方,使其四个儿子(何绍基、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都成为人才。特别是在书法方面,名重一时,被时人誉为“何氏四杰”,极有影响。

                                                                    何绍基行书七言联                              何绍京行书“风高柳眼”七言联 

当然,何凌汉对子女的教育,除书法外,还传授经、史、诗文等,而且特别注重对他们进行立身处世、道德思想方面的培养。更兼之何凌汉本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他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何绍基,为其后来立官身正、廉洁简朴、治学谨严打下了基础。何绍基在这种家庭的熏陶和教育下成长,受益终生。同样,何凌汉的封建礼教思想也在何绍基身上得到了体现,以至其后来被罢官后,仍对咸丰皇帝忠贞如一,对封建制度心存幻想。

何凌汉在书法上对欧、颜体的崇尚,直接影响着何绍基的审美取向,而颜体更是左右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