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著名收藏

著名收藏

兰斯唐的赫拉克勒斯

约完成于公元125年
大理石
高193厘米 重850磅

这尊大理石雕塑大约完成于公元125年,尽管它由罗马的工坊制作,但是极有可能是以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家Polykleitos的追随者创作出的作品为原型。这尊雕塑由热爱希腊文化的罗马第三任皇帝哈德良(Hadrian)授意雕刻。于1790在哈德良皇帝的Tivoli庄园废墟附近发现。在罗马得到修复后,卖给了英国Lansdowne侯爵,因此,这尊雕塑被名命为Lord Lansdowne,Lansdowne侯爵曾经在他位于伦敦的家中展出过这件作品。保罗•盖蒂于1951年购入,并成为他最喜爱的艺术品之一。出于对这尊雕塑的喜爱,盖蒂修建于马利布海边的博物馆即是古罗马庄园建筑风格。

这尊雕塑的人物形象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赫拉克勒斯。在这尊雕塑中,他左手执橄榄木棒,置于肩上,右手手握狮皮,狮子是他的第一次征战所得。希腊人认为男性的祼体代表着最高形式的美,这尊雕塑展示的就是赫拉克勒斯的裸体形象。赫拉克勒斯在希腊和罗马艺术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其他的神或英雄都无法与之媲美。

 

提水罐

约完成于公元前525年
陶瓷
43*33 cm

这个提水罐是约公元前525年伊特鲁里亚人制作的一组绘画容器其中之一,为赤陶黑绘。此罐大身细嘴、有两个小提环和一个大手柄。

提水罐正面所描绘的主体形象是希腊英雄赫拉克勒斯和他侄子伊俄拉俄斯正在英勇抗击九头蛇海德拉(Hydra)。赫拉克勒斯置于右侧,身穿铠甲,手执橄榄棒,痛击海德拉。伊俄拉俄斯则在左侧进行攻击,他用harpe圣剑或者一把短弯剑砍下这个怪物的一个头。提水罐侧面描绘了一只大螃蟹,位于赫拉克勒斯脚旁。水罐背面有两只斯芬克司,它们是带翼的狮身女怪,分立于水罐手柄两侧。两个小提环周围饰以花朵纹饰,水罐下部饰以常春藤蔓须、棕叶等物。这个提水罐的特殊之处在于,艺术家在制作花纹装饰时使用了模具,这项技术在希腊瓶画中绝无仅有。

赫拉克勒斯因为天后赫拉的陷害而丧失神智,杀了自己的妻儿,为了要赎罪,他接受神喻,前往服侍迈锡尼国王尤理士。尤里士为了取悦赫拉,想陷赫拉克勒斯于死地,于是交给他12个难如登天的任务,第一个是杀掉刀枪不入的奈米亚之狮,后来赫拉克勒斯将它的皮当做护甲去进行第二个任务,这第二个任务就是宰杀九头蛇海德拉。

九头蛇为希腊神话中厄喀德那(Echinda)和堤丰(Typhon)所生,身躯硕大无比,性情十分凶残,生有9个脑袋,其中8个头可以杀死,而第九个头,即中间直立的一个却是杀不死的。

激战的时候赫拉克勒斯每打碎她的一个脑袋,蛇头就会在原来的位置又长出一个。于是他让伊俄拉俄斯手执火把,点燃附近的树林,然后用熊熊燃烧的树枝灼烧刚长出来的蛇头,不让它长大。由于中间那个头是无法杀死的,赫尔克里斯只好把它砍下埋在路边的一块巨石下。

 

鸢尾花

文森特•凡高  
1889年5月 
画布油画
71*93cm

1889年创作的鸢尾花,具有凡高个人的特质。虽然描绘的是自然的花朵,但其特色不在表现物体本身,而是借用自然的景色,来表达他对大自然蕴藏的美的感动。

当年,凡高经过住院治疗之后,进入了位于法国圣 - 雷米的精神病院。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年,并创作出了将近130幅油画。入住的第一个星期,他便开始创作鸢尾花。这幅《鸢尾花》被称为梵高在“圣-雷米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远远地就能吸引住你的目光,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美,洋溢着清新的气氛和活力。

鸢尾花和向日葵一样,原本都是很平凡的植物,但梵高赋予它们精彩的形象与色彩以及永恒的生命力,是这位一生都在痛苦与挣扎中度过的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是一位黑暗中孤独的舞者内心里无语的倾诉,他画的鸢尾花鲜丽可爱,但又有点忧伤,有点孤独和不安,甚至有一种近乎挣扎的姿态。

《鸢尾花》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位于画面左侧,那一大朵白色的鸢尾花。它立于万寿菊与蓝紫色的鸢尾花之间,格外醒目。有的赏评上这样写:“这样耀目的白色花朵,在其它颜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生动和俏皮,更为整幅画增添了一丝生机。”因为觉得凡高是在较以往相对平和的状态下作画的,所以直接地认为凡高其实当时是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的,于是捕捉出勃勃生机,借以表达内心的舒缓和对所处环境的放松与满足。

1892年,梵高的朋友唐基以300法郎(约合人民币366元)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奥克塔夫是梵高作品最早的赏识者之一,这幅画和梵高的许多其他画作一样,在他死后不断地买卖,1988年在拍卖会上,这一幅《鸢尾花》以5300万美元的天价被盖蒂博物馆拍得,当时震惊了世界。

 

七岁的玛丽·菲德丽卡·范·里德·阿斯隆

让-艾蒂安•利奥塔
1755 - 1756年
皮纸色粉画
57*47cm

18世纪,欧洲改变了对儿童的态度,随着中产阶级大量出现,产生了对儿童肖像画的需求。这幅画作又称“扎蓝丝带的小姑娘”,这个女孩名叫玛丽•菲德丽卡,是荷兰一个贵族家庭的七岁女儿,她陷入了沉思,显得有些害羞,与她怀里无所畏惧充满好奇盯着画家的小狗恰好形成鲜明对比。利奥塔受当时风靡欧洲的洛可可风格的影响,非常细腻的画出小姑娘的头发衣饰表情等细节。小姑娘清澈、稚嫩又微微含羞的面容,让人们对生命之初的美,涌起无限向往和怀念。画家利奥塔捕捉到了她的稚气和美貌,整幅油画充斥着令人吃惊的自然主义。

17世纪的瑞士绘画几乎无可称道,直到18世纪初,才在日内瓦诞生了一位名气较大的画家利奥塔(Jean-Etienne Liotard,1702-1789年)。利奥塔从小接受的美术训练以色粉画、珐琅彩、雕刻和缩微画为主。瑞士并非欧洲的艺术中心,利奥塔在年轻时就离开了家乡,赴巴黎学习绘画,继而周游于欧洲列国,以博取自己的声望。作为一个肖像画家,利奥塔在欧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安有底座的茶壶

中国瓷器1662 - 1690,法国底座 1700 - 1710

这个独特而罕见的茶壶由珍贵材料制成,反映18世纪茶在欧洲的价值。它也揭示了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热衷程度,当时有鉴赏力的收藏家们经常在自家陶瓷橱柜中展示他们的进口瓷器,并对自己的收藏大加赞赏。瓷器从中国进口后,往往被饰以金、银,或者鎏金铜的底座,以提高其价值和稀有程度。安在这个茶壶上的银质底座是银特别值得一提的,因为它拥有非常独特的镌刻和镂空图案。另外,原来的瓷柄被损坏,取而代之的银把手巧妙地采用了茶叶图案的设计。茶壶明亮而斑驳的蓝色色调称为钴蓝,这种色调首次发明于15世纪,此时被得到再次发现。为了实现丰富而多色斑驳的效果,钴颜料被反复地从一端覆盖纱布的竹筒吹出。耀眼的蓝色为底色,与精心雕刻并镂空的银底座相结合,使这个茶壶成为独一无二的绝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