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著名收藏

著名收藏

蘭斯唐的赫拉克勒斯

約完成于公元125年
大理石
高193厘米 重850磅

這尊大理石雕塑大約完成于公元125年,盡管它由羅馬的工坊制作,但是極有可能是以公元前4世紀希臘雕塑家Polykleitos的追随者創作出的作品為原型。這尊雕塑由熱愛希臘文化的羅馬第三任皇帝哈德良(Hadrian)授意雕刻。于1790在哈德良皇帝的Tivoli莊園廢墟附近發現。在羅馬得到修複後,賣給了英國Lansdowne侯爵,因此,這尊雕塑被名命為Lord Lansdowne,Lansdowne侯爵曾經在他位于倫敦的家中展出過這件作品。保羅•蓋蒂于1951年購入,并成為他最喜愛的藝術品之一。出于對這尊雕塑的喜愛,蓋蒂修建于馬利布海邊的博物館即是古羅馬莊園建築風格。

這尊雕塑的人物形象是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赫拉克勒斯。在這尊雕塑中,他左手執橄榄木棒,置于肩上,右手手握獅皮,獅子是他的第一次征戰所得。希臘人認為男性的祼體代表着最高形式的美,這尊雕塑展示的就是赫拉克勒斯的裸體形象。赫拉克勒斯在希臘和羅馬藝術中出現的頻率非常之高,其他的神或英雄都無法與之媲美。

 

提水罐

約完成于公元前525年
陶瓷
43*33 cm

這個提水罐是約公元前525年伊特魯裡亞人制作的一組繪畫容器其中之一,為赤陶黑繪。此罐大身細嘴、有兩個小提環和一個大手柄。

提水罐正面所描繪的主體形象是希臘英雄赫拉克勒斯和他侄子伊俄拉俄斯正在英勇抗擊九頭蛇海德拉(Hydra)。赫拉克勒斯置于右側,身穿铠甲,手執橄榄棒,痛擊海德拉。伊俄拉俄斯則在左側進行攻擊,他用harpe聖劍或者一把短彎劍砍下這個怪物的一個頭。提水罐側面描繪了一隻大螃蟹,位于赫拉克勒斯腳旁。水罐背面有兩隻斯芬克司,它們是帶翼的獅身女怪,分立于水罐手柄兩側。兩個小提環周圍飾以花朵紋飾,水罐下部飾以常春藤蔓須、棕葉等物。這個提水罐的特殊之處在于,藝術家在制作花紋裝飾時使用了模具,這項技術在希臘瓶畫中絕無僅有。

赫拉克勒斯因為天後赫拉的陷害而喪失神智,殺了自己的妻兒,為了要贖罪,他接受神喻,前往服侍邁錫尼國王尤理士。尤裡士為了取悅赫拉,想陷赫拉克勒斯于死地,于是交給他12個難如登天的任務,第一個是殺掉刀槍不入的奈米亞之獅,後來赫拉克勒斯将它的皮當做護甲去進行第二個任務,這第二個任務就是宰殺九頭蛇海德拉。

九頭蛇為希臘神話中厄喀德那(Echinda)和堤豐(Typhon)所生,身軀碩大無比,性情十分兇殘,生有9個腦袋,其中8個頭可以殺死,而第九個頭,即中間直立的一個卻是殺不死的。

激戰的時候赫拉克勒斯每打碎她的一個腦袋,蛇頭就會在原來的位置又長出一個。于是他讓伊俄拉俄斯手執火把,點燃附近的樹林,然後用熊熊燃燒的樹枝灼燒剛長出來的蛇頭,不讓它長大。由于中間那個頭是無法殺死的,赫爾克裡斯隻好把它砍下埋在路邊的一塊巨石下。

 

鸢尾花

文森特•凡高  
1889年5月 
畫布油畫
71*93cm

1889年創作的鸢尾花,具有凡高個人的特質。雖然描繪的是自然的花朵,但其特色不在表現物體本身,而是借用自然的景色,來表達他對大自然蘊藏的美的感動。

當年,凡高經過住院治療之後,進入了位于法國聖 - 雷米的精神病院。在這裡,他度過了人生的最後一年,并創作出了将近130幅油畫。入住的第一個星期,他便開始創作鸢尾花。這幅《鸢尾花》被稱為梵高在“聖-雷米時期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它遠遠地就能吸引住你的目光,色彩豐富,線條細緻而多變,整個畫面充滿律動及和諧之美,洋溢着清新的氣氛和活力。

鸢尾花和向日葵一樣,原本都是很平凡的植物,但梵高賦予它們精彩的形象與色彩以及永恒的生命力,是這位一生都在痛苦與掙紮中度過的畫家對大自然的贊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是一位黑暗中孤獨的舞者内心裡無語的傾訴,他畫的鸢尾花鮮麗可愛,但又有點憂傷,有點孤獨和不安,甚至有一種近乎掙紮的姿态。

《鸢尾花》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應該是位于畫面左側,那一大朵白色的鸢尾花。它立于萬壽菊與藍紫色的鸢尾花之間,格外醒目。有的賞評上這樣寫:“這樣耀目的白色花朵,在其它顔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生動和俏皮,更為整幅畫增添了一絲生機。”因為覺得凡高是在較以往相對平和的狀态下作畫的,所以直接地認為凡高其實當時是對以後的生活充滿希望的,于是捕捉出勃勃生機,借以表達内心的舒緩和對所處環境的放松與滿足。

1892年,梵高的朋友唐基以300法郎(約合人民币366元)的價格将這幅畫賣給了評論家奧克塔夫•米爾博,奧克塔夫是梵高作品最早的賞識者之一,這幅畫和梵高的許多其他畫作一樣,在他死後不斷地買賣,1988年在拍賣會上,這一幅《鸢尾花》以5300萬美元的天價被蓋蒂博物館拍得,當時震驚了世界。

 

七歲的瑪麗·菲德麗卡·範·裡德·阿斯隆

讓-艾蒂安•利奧塔
1755 - 1756年
皮紙色粉畫
57*47cm

18世紀,歐洲改變了對兒童的态度,随着中産階級大量出現,産生了對兒童肖像畫的需求。這幅畫作又稱“紮藍絲帶的小姑娘”,這個女孩名叫瑪麗•菲德麗卡,是荷蘭一個貴族家庭的七歲女兒,她陷入了沉思,顯得有些害羞,與她懷裡無所畏懼充滿好奇盯着畫家的小狗恰好形成鮮明對比。利奧塔受當時風靡歐洲的洛可可風格的影響,非常細膩的畫出小姑娘的頭發衣飾表情等細節。小姑娘清澈、稚嫩又微微含羞的面容,讓人們對生命之初的美,湧起無限向往和懷念。畫家利奧塔捕捉到了她的稚氣和美貌,整幅油畫充斥着令人吃驚的自然主義。

17世紀的瑞士繪畫幾乎無可稱道,直到18世紀初,才在日内瓦誕生了一位名氣較大的畫家利奧塔(Jean-Etienne Liotard,1702-1789年)。利奧塔從小接受的美術訓練以色粉畫、琺琅彩、雕刻和縮微畫為主。瑞士并非歐洲的藝術中心,利奧塔在年輕時就離開了家鄉,赴巴黎學習繪畫,繼而周遊于歐洲列國,以博取自己的聲望。作為一個肖像畫家,利奧塔在歐洲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安有底座的茶壺

中國瓷器1662 - 1690,法國底座 1700 - 1710

這個獨特而罕見的茶壺由珍貴材料制成,反映18世紀茶在歐洲的價值。它也揭示了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熱衷程度,當時有鑒賞力的收藏家們經常在自家陶瓷櫥櫃中展示他們的進口瓷器,并對自己的收藏大加贊賞。瓷器從中國進口後,往往被飾以金、銀,或者鎏金銅的底座,以提高其價值和稀有程度。安在這個茶壺上的銀質底座是銀特别值得一提的,因為它擁有非常獨特的镌刻和镂空圖案。另外,原來的瓷柄被損壞,取而代之的銀把手巧妙地采用了茶葉圖案的設計。茶壺明亮而斑駁的藍色色調稱為钴藍,這種色調首次發明于15世紀,此時被得到再次發現。為了實現豐富而多色斑駁的效果,钴顔料被反複地從一端覆蓋紗布的竹筒吹出。耀眼的藍色為底色,與精心雕刻并镂空的銀底座相結合,使這個茶壺成為獨一無二的絕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