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第二講:何氏家學淵源

何紹基出生的家庭環境,對他的影響也是極大的。《清史稿》稱他“承家學,少有名”;《清代七百名人傳》也稱其“幼慧靜,濡染家學”。他家學淵源,世代書香。幼年寄居舅家,舅父廖先瑞(輯候),“一寒諸生,且耕且讀”。廖先瑞雖隻教其讀書識字,卻培養了他勤學好問的求知精神。父親何淩漢不僅是一位做官清廉、為人正直的朝廷要員,而且也是一位學識淵博、書法精湛的文人學士,對他的影響就更直接、更深。

何淩漢(1772——1840年),字雲門,一字仙槎,湖南道州(今道縣)人。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為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曾先後任廣東、福建、浙江、山東、順天等地鄉試主考官和福建、浙江學政,累官順天府尹、大理寺卿、戶部侍郎、左副都禦史、工部尚書、戶部尚書等。服官40年,品行端正,辦事謹慎。“平生服膺許鄭之學,而于宋儒之言性理者,亦持守甚力”,“以文章道德系中外望者數十年”。任順天府時,審理案件執法嚴明。主持浙江鄉試時,偕同督臣程祖洛查明山陰、會稽官紳幕僚聯合舞弊案,受到道光皇帝的贊揚。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病逝于京師,贈太子太保,谥文安。著有《雲腴山房文集》。

                                                                何淩漢寫《東方朔贊》冊頁(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他不僅是嘉慶、道光時期的名臣,而且其在詩文才學、書法藝術諸方面都是頗負盛名的。朝廷重大訓诰冊文,多出其手。尤其是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極深,名揚海内,連當時的朝鮮、琉球等國貢使都來索書,使之應接不暇。其“四十歲時,得智永千文宋拓本,遂專習之,垂二十年,晚年筆法乃少變”。何淩漢身為朝廷重臣,雖政績平平,但為官勤政廉明,對家人,尤其是對兒輩的要求極嚴。在嘉慶、道光年間,讀書人(尤其是應試學子)在書法上,多以唐諸家為宗,何淩漢又對歐、褚、顔都較為傾心,自己的書法也是出入歐、顔,故其教子亦從顔書入手,這既與科舉考試對書法的要求相合,也同當時書法時風合拍。作為一代宗師的顔真卿,人品書藝皆為世人所尊,何紹基兄弟四人的書法皆師顔真卿,這與何淩漢對他們青少年時期的指導有重要的關系。

                                             何紹業山水圖軸            何紹祺楷書“雨外琴中”八言聯   何淩漢行書軸                何淩漢行書軸  

由于何淩漢教子有方,使其四個兒子(何紹基、何紹業、何紹祺、何紹京)都成為人才。特别是在書法方面,名重一時,被時人譽為“何氏四傑”,極有影響。

                                                                    何紹基行書七言聯                              何紹京行書“風高柳眼”七言聯 

當然,何淩漢對子女的教育,除書法外,還傳授經、史、詩文等,而且特别注重對他們進行立身處世、道德思想方面的培養。更兼之何淩漢本人有較高的道德修養,他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何紹基,為其後來立官身正、廉潔簡樸、治學謹嚴打下了基礎。何紹基在這種家庭的熏陶和教育下成長,受益終生。同樣,何淩漢的封建禮教思想也在何紹基身上得到了體現,以至其後來被罷官後,仍對鹹豐皇帝忠貞如一,對封建制度心存幻想。

何淩漢在書法上對歐、顔體的崇尚,直接影響着何紹基的審美取向,而顔體更是左右其一生。